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你只知道歌手刘欢?他在华中科技大学的“隐藏身份”有多硬核?

说起刘欢,脑子里是不是先跳出“千万级OST代言人”“乐坛常青树”“好汉歌原唱”这些标签?舞台上的他,西装革履一开嗓就是“大河向东流”,或是用千万次的问承包了无数人的青春BGM。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位“国民歌手”的另一个身份,其实是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的“刘老师”,而且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们抢着选课的“宝藏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刘欢

别急着不信,这可不是什么“跨界炒作”,而是实打实的硬核联动。早在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就正式聘任刘欢为兼职教授,开的课叫音乐中的文化与情感。一听名字可能觉得“嗯,艺术类选修课,轻松拿学分”,上过课的学生却直呼“比追剧还上头,抢课比春运抢火车票还难”。

为什么?因为刘欢的课堂根本不是“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有学生回忆,第一次上课时他没带讲义,背着个双肩包就走进教室,开口第一句不是“今天讲第一章”,而是“你们最近听的哪首歌,单曲循环超过10遍?”前排学生小声说了句孤勇者,他眼睛一亮:“这首歌为什么火?你以为它只是‘战歌’?我们今天就从歌词里的‘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聊起——这不只是音乐,是时代情绪的出口。”

华中科技大学刘欢

这样的场景在课堂里太常见:讲中国诗词大会主题曲经典咏流传,他能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旋律起伏,谈到古诗词平仄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放弯弯的月亮老录音,他会突然暂停:“你们听这个鼓点,是不是有点像当时香港Beyond的大地?90年代初的文化碰撞,就藏在这些节奏里。”更绝的是,他还会带学生玩“音乐实验”——分组用手机App改编传统戏曲片段,有组把京剧贵妃醉酒混搭了说唱,他当场拍板这个创意“应该让更多人听到”,后来这组作品真的被推荐到了学校艺术节舞台。

有人可能会问:“歌手教课,会不会更像‘个人演唱会’?”恰恰相反,刘欢最在意的,是“让学生听懂音乐背后的‘为什么’”。他不止一次在采访里说:“我站在舞台上唱歌,是传递情绪;站在讲台上讲课,是想让大家知道,情绪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有次讲到音乐版权问题,他直接掏出手机展示自己多年前为纪录片作曲的合同:“你们看这条,‘署名权永远属于创作者’,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来拒绝‘AI代唱’——机器能模仿音高,模仿不了人对音乐的敬畏。”

除了正经上课,刘欢和华中科大的“互动”更像个“老校友”。学校百年校庆时,他没要出场费,连夜改了一版校歌合唱版,带着学生乐团录了视频,配文是“给母校的作业,请查收”;疫情期间学生封校,他突然出现在宿舍楼下,拎着两提奶茶,对着窗口喊:“刚知道你们‘抢课难’,我让教务处加了30个名额!”——画面被拍下来传上热搜,评论区全是“这教授也太暖了”“刘欢老师懂我们大学生”。

其实仔细想想,刘欢和“高校”的绑定,早就有迹可循。他不仅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还常年做公益音乐项目,教山区孩子唱歌;他从不避谈自己“对外经贸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的出身,反而总说“音乐和科学,本质上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这种跨界气质,让他站在讲台上时,既有艺术家的感染力,又有学者的严谨劲儿。

所以下次再提起刘欢,除了“歌手”“导师”,或许可以加上一个“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毕竟,能把流行乐唱进观众心里,又能把音乐文化讲进学生脑子的人,这“隐藏身份”的含金量,可比奖杯更硬核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