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弘?他到底是唱给谁的歌,能让30年前的磁带都被盘出包浆?

周末整理老物件,从书柜最深处翻出一盘卷了边的磁带,标签上用钢笔写着“刘欢弯弯的月亮”。手一抖,磁带“咔哒”转了起来,老式录音机里飘出那句“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我爸忽然从厨房探出头,声音带着点笑意:“你小子还挺怀旧?这盘带子我当年听了得有100遍,刘欢一开口,我干活都有劲。”

突然就想起个事儿:现在年轻人聊华语乐坛,张口闭口就是“顶流”“神颜”“神曲”,但真要问“你知道刘欢吗?”,不少人可能皱着眉琢磨:“哦!就是好汉歌那个大高个儿吧?”

可你仔细想想——30年前,他唱少年壮志不言愁,能让多少年轻人跟着喊“几度风雨几度春秋”;20年前,弯弯的月亮成街巷巷歌,大姑娘小伙子一边哼一边走,眼神里都是湿漉漉的温柔;10年前,他在中国好声音当导师,摸着学员的头说“别飙高音,先把故事唱进人耳朵里”,选手当场红了眼眶……

刘欢弘

这人到底谁啊?怎么好像什么年代都有他,还总能唱到我们心坎里?

先说个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细节:刘欢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唱歌,是1984年在北京高校艺术节。他唱的是世界需要热心肠,本来只是个替补选手,结果一开口,台下几千学生全站起来了——不是鼓掌,是跟着一起唱。那年他24岁,刚从国际关系大学毕业,英语老师当得好,却被说“你这嗓子,不当歌手屈才了”。

可你猜他怎么回应?他说“唱歌嘛,就是个乐子,真要当职业,不一定比教书强”。后来拍了电影,演了电视剧,甚至给央视当翻译,唯独唱歌,一直当“副业”干,直到1987年电视剧便衣警察找来,非让他唱少年壮志不言愁。

剧组说“你要是唱不好,这歌就给别人了”,他抱着吉他熬夜琢磨:“便衣警察是什么样的?他们不能露脸,不能说真名,每天穿得跟普通人一样,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这歌不能太飘,得有土气,有骨头。”结果呢?歌一播出,大街小巷都在放“金色盾牌,热血铸就”,连菜市场卖菜的大妈,都会跟着喊“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你说奇怪不?那会儿没有短视频,没有打榜机制,一首歌怎么就能火成这样?后来才明白:刘欢的歌里,从没“为了唱而唱”。他唱好汉歌,跑到山东水浒影视城,和武打演员一起啃馒头,听他们讲“梁山好汉的仗义”,所以那句“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唱的不是气势,是一群人的“不服输”;他唱从头再来,下岗工人多的时候,他在电视上唱着“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有观众写信来说“刘老师,听了你的歌,我决定明天去市场摆个摊,不靠谁,靠自己”;就连他唱弯弯的月亮,同事都说“这首歌太温柔,怕不够劲儿”,他却说“生活哪有天天轰轰烈烈的?弯弯的月亮,才是咱们最常见的夜”。

对了,你还记得中国好声音里他给那英打电话吗?学员唱默,他转头说“阿那,这首歌你得听听,现在的年轻人,心里都有说不出的苦”。后来那英说:“刘欢姐(他总叫她‘阿那’)最厉害的不是听谁唱得好,是能听出你心里的毛边儿——哪怕你藏得再深,他也能给你轻轻扒开,告诉你‘别怕,这感觉是对的’。”

有次采访,记者问“您觉得您为什么能火这么多年”,他扶了扶眼镜,认真说:“我嗓子是天生的,但唱歌的‘根’,是练出来的。每天早上5点起来吊嗓子,雷打不动;上台前 never 喝水,怕伤了嗓子;给学员选歌,我能琢磨到半夜,不是想‘这首歌能帮他晋级’,是想‘这首歌能不能陪他走一段路’。”

你看,现在娱乐圈总说“流量”“人设”“商业价值”,可刘欢好像从没care过这些。他开演唱会,票价从几百到几千,有人说“您这价格是不是高了”,他摆摆手:“场地费、音响费都是成本,学生来听,我让他们坐前排,免费的。”他上综艺,不争镜头,不抢C位,就安安静静坐在那儿,等选手开口,听完了,要么点点头,要么皱皱眉,话不多,可每一句都砸在点子上。

前几天刷到个视频,一个00后博主说“我奶奶最爱听刘欢,我嫌歌老,结果有天晚上戴上耳机听千万次的问,突然就哭了——原来他唱的是北京人在纽约里,那群想家又不敢说的人的孤单。”底下评论有人说:“我爸当年带着我听从头再来,现在我工作不顺了,还是听他的歌,好像能听见我爸的声音。”

原来啊,刘欢弘(如果非要把这个“弘”字加上,那大概就是“弘毅、弘大、弘远”的意思)唱的从不是某一代人的歌,而是每个时代里,那些“不说出口的真心话”。他唱给少年听“仗剑走天涯”,唱给中年人听“平凡的世界”,唱给每个“在生活中拼尽全力”的人听“别怕,有我陪着你”。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刘欢弘到底唱给谁的歌?

是唱给30年前蹲在村口听收音机,跟着少年壮志不言愁挥拳头的少年;是唱给20年前骑着自行车,在弯弯的月亮里想念故乡情人的姑娘;是唱给10年前在工地搬砖,听着从头再来擦汗的中年人;更是唱给现在戴着降噪耳机,却依然在千万次的问里找自己的你我。

你看,好的歌哪有什么“过时”一说?它只是静静地躺在那儿,等你某个瞬间抬头,突然听见它说:“嘿,原来你也在这里。”

这,大概就是刘欢弘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不是磁带,不是CD,是无论过了多少年,只要你打开耳朵,就能找到的那个“能听懂你的声音的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