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歌也“难听”?当我们争论这个时,到底在忽略什么?

如果你最近刷到刘欢的演唱视频,翻到评论区可能会愣住——这位被奉为“音乐教父”的实力派歌手,竟有人直言“听着费劲”“不如以前好听了”。

刘欢 难听

“刘欢”和“难听”,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本身就透着矛盾。毕竟,唱出少年壮志不言愁好汉歌的他,拿过格莱美提名,为狮子王中文版配音时连辛巴的吼声都充满层次,连王菲都曾在综艺里说“刘欢老师的声音,是天生的”。

那“难听”的议论到底从哪来?是我们耳朵出了问题,还是刘欢的音乐,真的变了?

刘欢 难听

一、“难听”的争议点:是老了,还是“不伺候”了?

说刘欢“难听”的,主要聚焦在这几类声音:

刘欢 难听

有人嫌他“气不足”。早年唱千万次的问时,高音能穿透云霄,现在再听现场版,会发现某些强音段落少了点爆破力,换气声也更明显了;

有人嫌他“太拖沓”。比如他在歌手里改编的从头再来,前奏一响就是30秒,慢悠悠的像在讲故事,习惯了短视频时代“3秒抓住耳朵”的听众,直呼“等不及”;

更有人直接对比:“现在不如中国好声音里给学员伴唱时稳了,有些地方都走音了。”

这些批评听着刺耳,但要是了解刘欢近三十年的状态,或许就能多一分理解。

早在2019年,他就因身体健康问题做过支架手术,术后体重骤降30多斤,曾自嘲“现在爬两层楼都喘”。对于58岁的歌手来说,声带的弹性、肺活量本就不如20多岁时,像弯弯的月亮里那种细腻的颤音,想要还原确实难上加难。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刘欢从来不是“为讨好耳朵而唱”的歌手。

二、从“流行偶像”到“音乐匠人”:他到底在坚持什么?

1990年,北京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火遍全国,28岁的刘欢站在舞台上,高亢的嗓音里全是年轻人的锋芒。那时候的他,是大众心中的“高音天神”,唱什么歌都能成爆款。

可后来的刘欢,慢慢“不流行”了。

他拒绝参加选秀综艺当“导师”,觉得“没必要重复自己”;翻唱老歌时,非要重新编曲,把北京欢迎你改成爵士版,让不少观众直呼“毁经典”;甚至有段时间,他故意减少了演出次数,跑去大学教课,带学生做音乐剧。

为什么?

有次采访,他直言:“唱歌不是比谁嗓子大,是比谁能把歌里的‘魂’捞出来。” 以他近年争议最大的从头再来为例——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原本是首激昂的励志歌曲,但他硬是把 tempo 降下来,加入了钢琴和弦乐,唱得像一位老者在讲述人生起伏。

“这不是慢,是‘沉’。”他说,“你要想让观众感动,得先让自己沉进去。”

三、当我们说“难听”,我们在说什么?

其实,关于刘欢的“难听”争议,本质是两套审美标准的碰撞。

一套是“即时愉悦”的大众审美:我们习惯了抖音神曲3秒抓耳的hook,习惯了综艺里歌手飙高音的炸场,音乐如果“不能立刻让我跟着晃”,就可能被贴上“不好听”的标签。

另一套是“沉淀价值”的艺术审美:像陈年普洱,初尝可能苦涩,但细品才有回甘。刘欢的歌,从来不是“下饭”的背景音乐,他需要你静下心来听歌词里的叙事,感受声音里的情绪,甚至接受“不完美”的真实——比如他故意保留的换气声,恰恰是演唱时投入的证明。

就像古典乐迷不会嫌贝多芬的命运太“沉重”,真正懂音乐的人,早就不纠结“好听难听”了——他们会问:这首歌想表达什么?演唱者的处理,有没有支撑住这个内核?

刘欢的歌,或许正因太“真”,才让部分听众觉得“难听”。他拒绝用技巧堆砌华丽,也不会为了迁就市场改掉自己的棱角。就像他在中国好声音里对学员说的:“音乐可以不红,但不能歪。”

四、结语:所谓“难听”,或许只是我们还没准备好

回看华语乐坛,像刘欢这样“不讨巧”的歌手其实不少:罗大佑的歌曾被批“太悲观”,李宗盛的歌词“太扎心”,周杰伦早期的唱腔被骂“含糊不清”。

可时间会证明:那些真正能留在心里的音乐,从来不是因为“悦耳”,而是因为“走心”。

所以,刘欢的歌真的“难听”吗?

或许,只是我们习惯了快餐化的声音,忘了等待一首歌慢慢铺陈开来;只是我们用“完美”的标准苛求他,却忽略了他58岁的年纪里,声音里沉淀的岁月感。

下次再听到他的歌,不妨先别急着下结论。试试把音量调大一点,闭上眼睛,听听那句“天地悠悠的”里有多少故事,听听“大河向东流”的沧桑里藏着多少倔强。

或许你会突然懂:所谓“难听”,不过是耳朵还没跟上灵魂的节奏。而刘欢,从来就不是为“耳朵”唱歌的人——他是为“心”唱的。

你觉得刘欢的歌“难听”吗?你听过最能打动他的哪首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