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到好汉歌,刘欢凭什么被称作“中国风鼻祖”?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随便打开音乐APP,满大街飘着的都是“国潮”“中国风”:笛子配电子,琵琶混嘻哈,歌词里非要嵌两句古诗才显得有“底蕴”。但翻来覆去听,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少了那种真正扎根在民族文化里的“魂”。而要问谁是中国风音乐的“拓荒者”,谁在30年前就把中国人自己的音乐唱进了骨子里,答案可能让很多年轻人意外:是那个被大家亲切叫“刘欢老师”的男人,是那个唱着“大河向东流”的中年大叔,刘欢。

中国风鼻祖刘欢

从“西北风”里长出来的中国根,不是凭空来的

80年代的中国乐坛,是什么光景?港台歌曲刚刚涌入,大陆流行音乐还在摸着石头过河。“邓丽君式”的柔媚、“罗大佑式”的抒情,成了主流。但刘欢偏不走寻常路。1987年,电视剧便衣警察播出,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火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你听那旋律,不是小桥流水的婉转,是北方黄土高原上的苍劲,带着点信天游的粗粝,又透着年轻人的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有人说“这不就是‘西北风’吗?怎么成中国风了?”可你细想:“西北风”的本质,不就是中国北方土地的底色吗?它用最质朴的民间音乐语汇,唱出了中国人共通的豪情与坚韧,这难道不是中国风最本真的样子?

中国风鼻祖刘欢

刘欢自己后来聊过:“那时候写少年壮志不言愁,谷建芬老师就说,‘你得唱出那种从地里长出来的劲儿’。”什么叫“从地里长出来的”?就是没有刻意模仿港台,没有堆砌西洋乐器,就是把中国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声音,用最真诚的方式唱出来。后来北京的桥千万次地问,哪一首不是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北京的桥里“京九路,修得快,过的是咱百姓的情怀”,桥是北京的桥,情怀是中国人的情怀;千万次地问里“时间啊它慢些吧”,唱的是普通人对命运的叩问,这种厚重感,是当时那些“甜歌”“口水歌”里找不到的。

好汉歌一开口,才知道什么叫“中国风”可以有多“燃”

真正让刘欢坐稳“中国风鼻祖”交椅的,是1998年的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很多人第一次听就懵了:“这歌咋这么熟?像戏曲又像民歌,调子还那么上头!”没错,刘欢在这首歌里,玩了个“大杂烩”——他把河南豫剧的甩腔、民歌的叙事性、摇滚的爆发力,全揉在了一起。“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不是按流行歌的“主歌-副歌”套路写的,就像老百姓在田间地头、酒桌席上随口哼的小调,但又比小调多了几分荡气回肠。

你可能不知道,好汉歌的录制过程有多“野”。当时导演想找“有江湖气”的声音,试了好几个歌手都不满意。刘欢抱着吉他,没看谱,一遍就过了。他后来笑说:“那会儿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唱能让老百姓听了觉得‘哎,这就是咱们自己的好汉’?”结果呢?这首歌火了20多年,现在KTV里点唱率依然能排进前10。更绝的是,它让“中国风”有了另一种可能——不是说非要古琴瑟瑟、舞女飘飘才算中国风,像好汉歌这样,带着泥土味的、有生命力的、能让普通人跟着吼的,才是真正的“中国味”。

后来很多人模仿刘欢的“中国风”,有的加古筝,有的填文言文,但总差了点意思。为什么?因为刘欢的“中国风”,从来不是“元素堆砌”,而是“精神内化”。他懂中国音乐的“呼吸”——旋律的起伏要像说话一样自然,情感的流露要像家常饭一样实在;他更懂中国人的“骨血”——我们的豪情、我们的柔情、我们的无奈、我们的期待,都能在他的歌里找到共鸣。

他不是“ inventor”,是那个把中国风“唱进基因”的人

现在很多人说“周杰伦是中国风第一人”,这话对,但也不全对。周杰伦确实是把中国风“推向流行”的功臣,但他更像“发扬者”;而刘欢,是真正的“播种者”——他在中国音乐还没“流行”的年代,就悄悄埋下了这颗种子。

1988年,他和韦唯合唱亚洲雄风,没用西洋大调,而是用了中国五声音阶,那种“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的大气,现在听来依然震撼;1995年,他给北京人在纽约唱千万次地问,用歌剧式的吟唱,把海外游子的漂泊与乡愁唱得直戳人心;甚至他唱的从头再来,表面上是励志歌,旋律里却藏着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韧……你会发现,刘欢的歌里,中国风从来不是“标签”,而是“底色”——就像他这个人,不炒作不综艺,安安静静在音乐学院教书,偶尔发张专辑,却能让人觉得“啊,还是刘欢的歌,有嚼头”。

为什么他能做到?因为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早就超出了“音乐”本身。他研究戏曲,说“戏曲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他爱读古诗,觉得“古诗的韵律,就是天然的旋律”;他甚至能在给学生上课时,把京剧的“西皮流水”和R&B的节奏板眼扯在一起讲——“你看,它们都在讲究‘气韵’,一板一眼,都是中国人的讲究。”这哪里是“歌手”,分明是个“文化学者”啊。

所以,到底什么是“中国风鼻祖”?

是第一个用中国元素打破流行音乐壁垒的人?是写出能让几代人传唱的歌曲的人?还是把中国音乐唱到世界舞台上的人?或许都有,但又不止于此。

真正的“鼻祖”,是像刘欢这样的人——他踩在时代的浪尖上,却从不被浪潮裹挟;他拥有足以“封神”的才华,却始终弯着腰,从民间的土壤里汲取养分;他让中国人明白:我们的音乐,不必追赶任何人的潮流,因为我们的文化本身,就足够动人。

下次再听好汉歌,再听少年壮志不言愁,不妨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没有刘欢,30年前的中国乐坛会是什么样?我们耳边的“中国风”,会不会少了一些“魂”,只剩下一些“壳”?

这个问题,或许答案早已藏在每个人的歌单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