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师范大学的梧桐道上,总有个背着旧吉他的男生,路过校门口卖饵丝的摊子时会停一停,听老板用带着云南腔的普通话吆喝,手指却在琴弦上轻轻扫过一段刚想的旋律。路过的同学认识他——哦,是音乐学院的刘欢啊,那个写校庆主题曲时,把“学府路189号”的地址编进歌词的小子。
他不是娱乐圈的“刘欢”,却是校园里的“音乐魔法师”
提起“刘欢”,大多数人先想到的是好汉歌的原唱,但云南师范大学的这位刘欢,更像个藏在烟火里的“校园歌手”。他是音乐学院2021级的学生,主修音乐表演,副业是写歌、组织社团活动,偶尔还在学校后门的“小酒馆”里弹唱原创歌曲。
“我爸妈最初反对我学音乐,说‘你又不是明星,能靠这个吃饭吗?’”刘欢笑着挠挠头,手指上还留着常年弹吉他磨出的薄茧。但大一时,他写的师大十二时辰在校园短视频平台火了——凌晨两点的考研教室、清晨六点的操场跑操、傍晚七点食堂里的米线香……这些琐碎的校园日常,被他写成旋律简单的民谣,配上同学随手拍的画面,突然就戳中了人心。“有学弟留言说,听到‘晚风翻着书页,沙沙像我们的聊天’,突然想家了。”
他的歌里有“云南的影子”,更有学生的“心里话”
云南师范大学的学生,一半是本地人,一半是像刘欢一样从外地来的“游子”。刘欢的歌里,总藏着这片土地的呼吸。去年校庆,他写了一首红土·青春,把滇池的晚霞、翠湖的海鸥、甚至“昆工路那家老奶的烤饵块”都写进了歌里。“有人问我,为什么总写这些‘小物件’,我说这才是我们的青春啊——不是什么宏大叙事,就是每天路过的小卖部、和室友挤的宿舍、考试周图书馆的灯光。”
他记得有次去怒州州支教的经历,给当地孩子教歌时,一个小姑娘唱了一句“我们的山歌,比那流水长”,声音里的倔强让他眼眶发热。“后来我把这句子编进了歌,传回学校时,好多同学说‘听哭了,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家乡’。”
他用音乐“搭桥”,让陌生人的故事变成歌
除了写歌,刘欢最常做的事,是坐在校园的长椅上“听故事”。他会拿着手机,随机问路过的同学:“最近有什么让你开心的事呀?”“有没有一句想说却没说出口的话?”然后把这些碎片写成歌。
有位毕业多年的学姐联系他,说想在婚礼上用他写的歌,主题是“第一次在师大遇见爱情”。刘欢和她聊了三小时,从图书馆的“偶遇”到毕业季的“告别”,最后写出一首未命名·那年夏天,旋律里带着点遗憾,却又温暖。“后来学姐发来婚礼视频,新郎伴郎都在唱,她说‘谢谢你,把我最珍贵的青春记了下来’。”
“我不算什么‘成功者’,但我只想做个‘记录者’。”刘欢说,“这里没有聚光灯,没有流量,但有人愿意听我唱,愿意把自己的故事交给我,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云南师范大学,刘欢的歌不是“表演”,是生活。是考研生耳机里循环的“加油”,是毕业生手机里存的“再见”,是每个普通日子里,突然被一句歌词击中的“原来你也在这里”。
或许这就是最动人的“娱乐圈”——不是镁光灯下的闪耀,而是用音符连接起每个普通人的心跳,让平凡的日子,也能唱出诗意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