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小区遛弯,碰到王阿姨举着手机追着她家刚满2岁的小孙子跑:“宝宝再唱一句‘大河向东流啊’,奶奶录下来发给你姑姑看!” 小家伙奶声奶气地胡乱哼了两句,王阿姨却乐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我家这孩子,绝对是唱歌的料,以后肯定能跟刘欢比肩!”
这话一出,旁边几个家长都笑了,可笑过之后,不少人私下里嘀咕:“两岁孩子唱这么难的歌,真的没事吗?会不会伤嗓子啊?” 其实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聊——两岁小孩唱刘欢的歌,到底好不好?
先想想:两岁孩子的嗓子,到底“扛不扛得住”?
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两岁娃唱歌的样子?他们的小脸憋得通红,小脖子梗着,像个小大人似的使劲儿“喊”歌词,声音要么尖细得像踩了猫尾巴,要么低沉得像漏了气的气球。这可不是他们“唱功不好”,而是生理结构决定的。
两岁孩子的声带还处于发育阶段,长度大概只有成年人的三分之一,厚度也薄得很,娇嫩得就像刚冒芽的豆芽菜。他们的共鸣腔(比如鼻腔、口腔、胸腔)还没发育完全,气息也特别短,唱一句普通儿歌可能还好,可刘欢的歌是什么样的?好汉歌的高音飙到C5,好汉歌的低音沉到E3,音域跨度能横跨两个八度,成年人都得练气息练好久才能驾驭,更别说一个连“爸爸”“妈妈”都说不清利索的小不点了。
你想想,让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去跑马拉松,他能不摔跤吗?同理,让两岁娃唱刘欢的歌,本质上是让还没发育好的声带“超负荷工作”。儿科医生朋友跟我说过,他们门诊经常碰到“童声嘶哑”的小病人,一问就是家长从小让孩子模仿成人唱歌,尤其是高亢、用力气的曲子,时间长了声带容易长小结,严重的话可能得做手术,那可就真是“拔苗助长”没商量了。
再聊聊:孩子“爱模仿”≠“适合模仿”
可能有家长会说:“我家孩子就是喜欢啊!一放我和我的祖国就手舞足蹈,嘴里咿咿呀呀跟着唱,这不是兴趣吗?” 说得对,两岁正处在一个“模仿敏感期”,大人说话的语气、电视里动画片的主题曲,甚至是炒菜时锅铲碰撞的声音,他们都可能学着重复。但这种“喜欢模仿”和“适合长期唱”是两回事。
刘欢的歌,不光难在音域,更难在“情感表达”。弯弯的月亮里有对故乡的思念,千万次的问里有对未来的迷茫,这些复杂情绪,连很多成年人都要细细品味才能理解,一个两岁的孩子,认知水平还停留在“这是糖糖”“那是狗狗”的阶段,他能体会歌里的喜怒哀乐吗?说白了,他们只是被旋律吸引,或者单纯觉得“跟着大人一起喊很有趣”,根本不懂自己在唱什么。
我见过一个更夸张的例子,有个妈妈觉得3岁的女儿有“歌唱天赋”,天天逼着她模仿邓丽君的甜蜜蜜,结果孩子唱到后来,声音变得越来越“嗲”,说话都带上了奇怪的腔调,后来被儿童心理医生诊断为“模仿过度导致个性压抑”。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孩子在小的时候,自我认知还比较模糊,如果总是被要求模仿“大人眼中的优秀”,反而会失去自己本来的声音——毕竟,每个孩子的“原生态”歌唱,可能跑调、可能断断续续,但那种毫无保留的快乐,才是最珍贵的啊。
当然啦,也不是全“唱不得”——关键看你怎么“引”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不是要一棍子打死“孩子唱歌”。如果孩子真的对音乐感兴趣,家长想引导,完全可以用更聪明的方法。比如,刘欢的歌里,其实有不少适合孩子的“宝藏片段”,动物狂欢节里活泼的旋律,爱的奉献里温柔的节奏,这些段落音域平缓,歌词简单,稍微改编一下,就能变成好玩的“亲子儿歌”。
我邻居家的孩子,两岁多也喜欢刘欢的好汉歌,但他妈妈没有逼着孩子唱“大河向东流”,而是把歌词改成“小猫喵喵叫,小狗汪汪跑”,用原曲的旋律唱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结果小家伙听得哈哈大笑,还跟着学“小兔蹦蹦跳,小鸟喳喳喳”,既过了“唱歌瘾”,又认识了小动物,这不比硬啃原版强得多?
另外,比起“唱得像不像”,“敢不敢唱”更重要。两岁的孩子,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游戏,他们可能今天唱小星星,明天唱两只老虎,后天突然冒出一句刘欢的歌里的词,这都没关系。家长要做的,不是拿着手机录像“KPI式考核”,而是蹲下来笑着鼓掌:“唱得真棒!再给爸爸妈妈表演一个‘小兔子蹦蹦跳’好不好?” 保护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唱歌是开心的事”,比唱得多高、多像有意义得多。
说到底,每个孩子都是一颗不一样的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结果慢,强求不得。两岁的孩子,能清晰地喊出“爸爸”“妈妈”,能跟着简单的旋律晃晃身体,就已经是老天爷给的“音乐礼物”了。比起盯着他们能不能唱刘欢的歌,不如多听听他们自己编的“跑调神曲”,那是属于他们这个年纪,最真实、最可爱的“演唱会”啊。
所以,下次再看到两岁娃奶声奶气地“挑战”高难度歌曲,咱们笑着接一句:“宝宝唱得真好!不过咱们今天先给小猫咪唱首摇篮曲,好不好?” 嗯,这或许才是对孩子,对音乐,最温柔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