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1987年青歌赛的那个夜晚,刘欢的第一次演唱,凭什么让全国观众都记住了这嗓子?”

要说中国乐坛的声音名片,刘欢的嗓子肯定算一个。但你知道吗?这个后来被称作“华语乐坛活化石”的声音,第一次以“歌手”身份走进全国观众视野时,其实藏着不少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的故事——不是聚光灯下的完美人设,也不是刻意设计的舞台炸点,就是一个穿着白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抱着吉他,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1987年第一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实实在在地“砸”了出来。

人生第一次刘欢演唱

那会儿的刘欢,刚从国际关系大学毕业,留校当了老师,对音乐的理解还带着学生气的纯粹:能写歌能弹琴,但没想过要走“专业歌手”的路。直到系里说:“青歌赛有个参赛名额,你去试试?”他抱着“就当给学生做个示范”的心态报了名,选了一首当时很多人都没听过的世界需要热心肠。

你敢信?第一次在国家级舞台上表演,刘欢连像样的舞台服装都没有。比赛那天,他特意穿了一件洗得发白的白衬衫,袖子随便挽了两下,脚上是一双旧皮鞋。上台前他还跟旁边伴奏的乐手开玩笑:“万一忘词了,你们就给我接一段前奏,假装是设计好的。”结果上台站稳,开口第一句“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整个后台的人都愣了——这嗓子怎么跟想象中的“大学老师”完全不一样?

人生第一次刘欢演唱

不是现在那种刻意的炫技,就是很自然地把胸腔里的音顶出来,带着点北京胡同里的“冲劲儿”,又混着点书生的沉稳。评委席里,作曲家徐沛东当时还是个年轻评委,后来回忆说:“我旁边有个老评委突然拍了下桌子:‘这嗓子!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有劲儿!’”台下观众的反应更直接——掌声响了快三分钟,中间有人喊:“再来一首!”

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备赛,刘欢其实“偷”了不少时间。那会儿他除了上课,还要熬夜写歌、帮学生改作业,练歌的时间全是挤出来的。有次练到凌晨,隔壁系的老师敲门:“欢子,你能不能小点声?明天还要上课呢!”他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把整个宿舍楼都吵醒了。

这场比赛,刘欢拿了业余组通俗唱法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因为评委觉得“没有比他更适合的”)。但比奖项更重要的,是“刘欢”这个名字,跟着世界需要热心肠的旋律,第一次走进了千家万户。比赛结束没几天,就有唱片公司找上门,他想了想说:“我还是想先教书,音乐对我来说,不是‘职业’,是‘必须做的事’。”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刘欢成了“中国流行音乐教父”,唱过好汉歌从头再来弯弯的月亮,声音里永远有股真诚劲儿。但每次有记者问他“事业最关键的起点”,他总会提1987年的青歌赛:“那不是我‘开始’唱歌,是我开始知道,唱歌能让很多人心里暖暖的。”

其实现在回头看,刘欢的“人生第一次演唱”哪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剧本?就是一个普通年轻人,把自己对音乐的热爱,用最朴素的方式捧了出来。就像他当年在后台说的:“我没想过要当明星,就是想让听我歌的人觉得——‘这小子唱的,挺实在’。”

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第一次”吧:不谈完美,只谈真心;不求惊艳,但求记住——记住那个用歌声告诉你“世界需要热心肠”的年轻人,记住所有“第一次”背后,藏着的不甘平凡的认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