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从头再来的旋律响起,你是否也曾按下生活的“息屏键”?

刘欢的这首歌,从不是“过时的励志金曲”那么简单。

它是90年代国企下岗潮里,无数人广播里偷偷抹泪后,攥着锤头走进工厂大门的背景音;是十几年前互联网寒冬,凌晨加班的程序员耳机里循环的“打气咒”;更是这几年疫情反复、行业震荡时,朋友圈里被悄悄转发的“精神解药”。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不过是从头再来”——这句词太熟,熟到很多人能跟着哼,却又太陌生,陌生到很少有人问过:刘欢写这首歌时,心里装着谁?

从头再来刘欢原唱可息屏

他不是“站在山顶唱高歌”,而是从谷里走过来的人

说刘欢懂“从头再来”,没人比得上他自己。

1986年,他从浙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法语,安稳得像杯温水。可偏偏不甘心:白天教书,晚上就去北音弹琴,跟着摇滚圈的老哥们儿熬夜排练,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时能把礼堂的顶棚掀了。

可1990年,他嗓子突然出现问题,医生说是“声带小结”,再唱可能就废了。那会儿的他,刚借着北京人在纽约的千万次的问红遍全国,却在事业最旺时被按下暂停键。他没接代言没跑商演,闷头去养嗓子,上课、写歌、陪女儿学钢琴,硬生生在低谷里磨了三年——等复出时,他唱从头再来时,声音里那股“咬碎牙齿往肚咽”的劲儿,哪是技巧?是从谷底往上爬时,磨出的茧。

这首歌的“息屏力”,藏在普通人的褶皱里

真正让从头再来变成“国民记忆”的,从不是刘欢的名气,是它喂饱了太多人的“精神刚需”。

我记得小时候,邻居张叔是国营厂的八级钳工,下岗那年每天蹲在楼道抽烟,烟头堆成小山。有天我听见屋里放从头再来,跟着唱“看成败”,他推开门,眼圈红红的,却拍了拍我的头:“叔没出息,但这歌听着,得接着干。”后来他去街边修自行车,现在开了三家连锁店,车间墙上挂的横幅还是“心若在,梦就在”。

还有前两年,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跟我说,她赔光积蓄那年,在出租屋里循环这首歌到天亮,突然想通:“大不了从头再来呗,反正年轻,输得起。”现在她做的账号,粉丝百万,她每次直播开场,还是会放从头再来。

你看,它从没唱过什么“我要站在巅峰”,只会告诉你“失败了,再来就行”。这世上的大多数人不都这样吗?不是什么天之骄子,只是摔倒了爬起来,拍拍土接着走的普通人。而从头再来像个老朋友,蹲在路边递给你一杯热水,说:“我懂,慢慢来。”

为什么现在我们需要“可息屏”的从头再来?

这些年,“内卷”“躺平”“结构性失业”一个个词砸下来,大家好像都被困在了一个高速旋转的屏幕里:朋友圈里晒着升职加薪,短视频里全是年入百万,自己的日子却像卡带的磁带,进退不得。

这时候,从头再来就像个“息屏键”——不是让你逃避,是让你暂时关掉外界的嘈杂,问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十年前你拼了命做的事,现在还重要吗?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怎么选?

刘欢有次采访说:“这首歌不是给‘成功者’的歌,是给‘还没成功但还不甘心’的人的歌。”想想也对,那些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从不是光鲜亮丽的“成功学”,而是撕开生活的褶皱,让你看见:原来大家都一样,都在跌跌撞撞找自己的路。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生活太吵、太累,或者“卡”在某一步走不动了,不妨按下播放键,让那句“从头再来”响一会儿。

可能它不会帮你解决眼前的麻烦,但会让你觉得:好像也没那么难。毕竟能听懂这首歌的人,心里都揣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这劲儿,比什么都重要。

毕竟,谁还没“从头再来”过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