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从头再来”,只是因为一档选秀?那些你以为的终点,或许是他人生的新起点?

提起刘欢,你会先想到什么?是春晚舞台上唱出“千万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的醇厚嗓音,是好声音里戴着黑框眼镜、认真扶眼镜的“刘导师”,还是论语心得里引经据典、儒雅谈学者?很多人说他是“音乐界的常青树”,似乎从未跌落神坛——但你知道吗?这位站在山顶的歌者,其实早把“从头再来”活成了贯穿一生的旋律。

从头再来和弦刘欢

从“少年壮志”到“课堂里的学生”,他敢把巅峰当起点

1980年代,23岁的刘欢带着少年壮志不言愁一炮而红。这首歌火遍大江南北,连出租车司机都在广播里循环,他却突然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放下手头的演出邀约,回到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读本科,后来又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硕士,一路读到博士。

从头再来和弦刘欢

“那时候有人问我,‘你都成家喻户晓的歌星了,还读什么书?’”刘欢曾在采访里笑答,“唱歌这事儿,光有嗓子不行,得有‘里子’。到了学校,我才知道自己以前懂的只是皮毛。”

在校园里,他和学生一起挤食堂,泡图书馆,为了一个音乐理论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有同学回忆:“刘欢一点没有架子,有一次我们讨论梁祝的曲式结构,他能趴在琴键上边弹边分析,聊到午饭点都忘了。”这种“把名气清零,当回学生”的勇气,何尝不是一种“从头再来”?后来他回忆那段日子:“巅峰时的掌声很响,但校园里的思考,才让我知道以后能走多远。”

从头再来和弦刘欢

从“音乐皇帝”到“选秀导师”,他主动打破舒适圈

1990年代,刘欢已是华语乐坛的“顶级流量”——专辑销量破百万,演唱会场场爆满,连广告代言都接到手软。按说稳坐“音乐皇帝”的位置就行,可他却开始琢磨“怎么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音乐”。

2004年,他放下“大腕”身份,参加争霸主题曲选拔,为新人写歌、编曲;2012年,更接下中国好声音导师席位。有人说“刘欢来选秀是掉价”,他却说:“我看到的不是掉价,是机会。那些有梦想的年轻人,就像当年我拿着破吉他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时一样,需要有人给他们一个舞台。”

在节目里,他从不吝啬给学员“掏心窝子”的建议:有人飙技巧,他会说“技术是翅膀,但情感才是心跳”;有人紧张到发抖,他会拍着肩膀说“别怕,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最打动人的是,当他喜欢的学员被淘汰,他会红了眼眶:“音乐这条路,淘汰不是结束,是重新开始的信号。”这种“放下身段、拥抱新声”的格局,让“刘导师”成了观众心里的“暖大叔”。

从“舞台王者”到“生活里的人”,他用热爱重新定义“成功”

很少有人知道,舞台下的刘欢,其实是个“生活家”。他爱收集老唱片,能抱着黑唱片听一下午;他爱钻研美食,从炖肉到烤面包,样样拿手;他和妻子卢璐结婚三十多年,还在朋友圈晒她包的饺子“比米其林好吃”。

2019年,他发福的照片上了热搜,有人说“刘欢胖了,唱不动了”。他却笑着回应:“唱不动?开个玩笑!我每天早上五点起来吊嗓子,晚上还要陪女儿练钢琴。”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竟跨界做起了音乐教育,开公益课教孩子唱古诗:“音乐不是考试,是让孩子在咏鹅里感受春天,在登鹳雀楼里看见远方。”

如今的刘欢,不再执着于“顶级歌手”的标签,而是成了一个“享受过程”的人。“人生哪有那么多一成不变?”他说,“年轻时要敢闯,中年时要敢变,老了要敢玩。所谓‘从头再来’,不是推倒重来,是在每个阶段,都能找到新的热爱。”

结语:真正的“头”,永远是下一段路的开端

刘欢的故事,藏着普通人最需要的勇气:我们总怕“跌倒”,他却把“跌倒”当成起点;我们怕“失去地位”,他却把“放下地位”当成解放。从少年到中年,从舞台到讲台,从歌者到生活家,他用40多年的证明:所谓“从头再来”,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带着过往的经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下次当你觉得“走不下去”时,不妨想想刘欢——他早已把“从头再来”,活成了人生最华丽的B面。毕竟,真正的“头”,永远在下一个拐弯等你;而真正的勇者,永远敢对自己说:“再走一次,又何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