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中国新歌声舞台上,刘欢的“不抢风头”与张杰的“敢拼敢秀”,究竟藏着多少音乐人的小心思?

2017年的夏天,中国新歌声第二季的舞台上,两位风格迥异的导师坐在了相邻的转椅上——一头蓬松卷发、标志性地中海发型,刘欢总是靠在椅背上,手里把玩着水杯,偶尔插话便能引发学员台下“哇塞”的资深音乐人;而另一边,留着高挑马尾、眼神清亮,穿着花衬衫站起身为学员打气的张杰,则更像一束跳动的火焰,用活力点燃整个舞台。这两人,一个如陈年佳酿,越品越有滋味;一个如刚冲泡的茶,清新又提神,同台时擦出的火花,至今仍是不少观众心中的“名场面”。

中国新歌声刘欢张杰

刘欢的“佛系”教学:从不说“你必须这样”,但总在关键时刻点醒你

刘欢在节目里,不像其他导师那样“情绪外放”。学员表演时,他大多安静地听着,眉头微蹙或偶尔点头,很少打断。等到结束,他的点评总不带半分敷衍,像大学教授讲课般条理清晰:“你这个副歌的旋律设计,其实是把民族五声音阶和布鲁斯蓝调混在了一起,理论上没问题,但听感上可能会让部分听众觉得‘别扭’,试试把第3音的降半还原?”——不是空泛的“唱得真好”或“有点紧张”,而是直接指出技术细节,再抛出改进方向。

中国新歌声刘欢张杰

有次,一位民谣学员改编了一首老歌,原版本就带着岁月的沧桑感,他却在编曲里加了段电吉他solo,结果现场效果“乱糟糟”。学员下台后一脸沮丧,刘欢却拍了拍他的肩:“你想用年轻人的方式演绎经典,这个思路是对的,但‘创新’不是‘堆元素’。想想这首歌最打动人的是什么?是歌词里的故事感,你把电吉他的音量压低,让口琴的主音更突出,试试?”

后来学员按他调整的版本重唱,果然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刘欢的“佛系”,其实是“不抢学员的风头”——他明白,导师是“引路人”,不是“主角”,要做的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塑造”学员,而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正如他在采访里说的:“我教的不是‘怎么唱’,而是‘怎么思考怎么唱’。”

张杰的“燃系”带队:从不说“你不行”,总在背后偷偷帮你“改方案”

如果说刘欢是“冷静派”,张杰就是“行动派”。学员选歌时,他会跟着哼旋律;排练时,他会蹲在角落记笔记,甚至亲自上手改和弦:“这个地方如果换一个转调,是不是更有爆发力?”有位学员高音吃力,他直接上台,站在学员身边示范“丹田发力”,手把手教他怎么用气息托住声音:“别怕,我在下面,你跟着我呼吸的节奏来。”

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总决赛帮学员改编少年中国说。原版歌词大气,但学员想加入流行元素,又怕破坏原意。张杰熬了两个通宵,把副歌的旋律改得朗朗上口,又在间奏加了段童声合唱:“你看,这样既有‘少年强则国强’的气势,又有年轻一代的活泼,对吧?”录制当天,他穿着写满歌词的衬衫站在学员身后,跟着音乐点头、打拍子,比学员还紧张。

后来学员问他:“杰哥,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你干嘛比我还急?”张杰笑了笑:“我比你还急,是因为我比你更清楚这首歌的意义——你不是一个人在唱,我们整个战队都在背后托着你。放心,出错了,我给你兜着。”这种“把学员当兄弟”的真诚,让不少观众感慨:“看张杰带学员,像在看大哥哥带着弟弟妹妹闯江湖,暖心又带劲。”

刘欢与张杰的“双导师”火花:一个“讲道理”,一个“给温度”,缺一不可

有人说,中国新歌声第二季的导师阵容里,刘欢和张杰是最“互补”的一对。刘欢懂音乐的理论体系,能帮学员“打地基”;张杰懂舞台的实战经验,能帮学员“砌高楼”。有次,学员在“抢位赛”里选了一首难度极高的摇滚歌曲,刘欢担心他“唱得太满,失去细节”,张杰却觉得“年轻人就该敢拼”,两人第一次在台上“争论”起来。

最后刘欢先让步了:“杰子的想法有道理,年轻人需要冲劲,但冲劲不能是‘蛮劲’。这样,你教他怎么控制气息,我负责帮他梳理情感的表达,行不行?”张杰立刻点头:“行!你‘讲道理’,我‘给方法’,咱们双管齐下!”后来学员的表演,既有技巧的精准,又有情绪的爆发,直接“炸翻”全场。

这种互补,背后其实是两位音乐人对“传承”的不同理解:刘欢用“严谨”守住音乐的本分,张杰用“热血”点燃创新的火焰。他们都知道,华语音乐的未来,既需要扎实的功底,也需要敢于突破的勇气。

如今再回看中国新歌声第二季,刘欢与张杰的互动依然让人津津乐道。没有刻意制造的话题,没有“互撕”的剧本,只有音乐人对音乐最纯粹的热爱,和前辈对后辈最真诚的提携。或许,真正的“导师”,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被追捧的“明星”,而是愿意俯下身,把学员举过头顶,让他们看见更远风景的人——就像刘欢和张杰,用各自的“小心思”,在中国新歌声的舞台上,书写了一段“音乐的双向奔赴”。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