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乐坛里“学者型歌手”的标杆,刘欢绝对排得上号。别的歌手靠技巧、靠故事、靠舞台表现,他倒好,简简单单一顶鸭舌帽,一副黑框眼镜,往台上一站,既不煽情也不搞噱头,张嘴就能让全场安静——尤其是那记标志性的海豚音,简直是别人眼里的“声乐bug”,歌迷心中的“顶级听觉享受”。
时间拉回到2016年中国新歌声第一季(当时已从中国好声音改名),刘欢以导师身份亮相。不少观众第一反应:“这老师看着挺严肃,唱歌也能跟那英、哈林一样‘嗨’起来吗?”结果很快,他就用实力让人闭嘴。记得有次学员演唱结束后,他即兴展示了一段海豚音,那声音不像高音那样尖锐刺耳,反而像丝绸般顺滑,又带着金属般的穿透力,直抵耳膜,连见惯大场面的那英都忍不住瞪大眼睛,哈林更是直接拍桌叫绝:“这绝了!”
有人说“海豚音不就是飙高音嘛”,这话要是让刘欢听见,他大概会扶一下眼镜,慢悠悠地说“非也”。海豚音在声乐里叫“啸叫”,是人类声带在极高频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正常说话唱歌基本用不上,能稳定唱出来的歌手,全球都数不出几个。刘欢的海豚音可不是“为了高而高”,他总能在歌曲需要升华的地方轻轻送出来——比如在千万次的问里,那段尾奏的海豚音,不是炫技,是把“千万次追问”的执念和苍凉感拉满,听得人心里发颤;给学员当助唱时,他又能用海豚音作为和声,把歌曲的层次感直接拉三个度,普通歌手跟着唱都觉得“嗓子要废”,他却跟玩儿似的。
有细心的观众扒过,刘欢在节目里展示的海豚音,音高基本在女性唱腔的high C以上,甚至能达到high F(国际上专业女高音都极少能稳定唱这个音)。更难得的是,他唱海豚音时气息稳得像焊接在脸上,面部表情自然,连脖子上的青血管都不怎么明显,这可不是靠“天喊”能练出来的。圈内人透露,他年轻时为了练声,每天早上四点就起来吊嗓子,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声乐老师评价他“对声音的控制力堪比精密仪器”。后来他转向流行音乐、影视配乐,没丢掉基本功,反而把美声、民族、流行的技巧揉碎了糅在一起,这才让海豚音变成了他的“独门武器”——不是单纯的“炫技工具”,而是表达情感的一部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现在选秀节目里唱海豚音的选手也不少啊,有啥稀罕?”你细品:那些选手大多是为了“博眼球”,刻意在副歌飙一段高音,听起来很“炸”,但你会发现,听过就忘,甚至有点刺耳。为什么?因为只有技巧没有情感。刘欢的海豚音从来不是孤立的,他总在“需要它”的时候出现——比如歌曲的情绪需要爆发时,比如旋律需要“留白”时,观众听着不会觉得“他在炫技”,只会觉得“这首歌就该这么唱”。就像他自己在采访里说的:“技巧是船,情感是货,没货的船再漂亮,也是空的。”
这些年,刘欢在舞台露面的次数不多,每次却总能让人记住。有人说他“高冷”,其实他是对音乐有近乎偏执的认真。在中国新歌声那几年,他给学员选的歌,大多数不是朗朗上口的口水歌,而是有深度、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点评时从来不说空话,直接指出“你这个气息位置不对”“情感没进去”,哪怕是对学员的即兴表演,他也能精准分析出“这里的转音可以处理得更细腻些”。这份对音乐的专业和敬畏,或许就是他为什么能把“海豚音”这种“高难度动作”练成自己的“金字招牌”——因为他不是为了“难而难”,而是为了让每一首歌都“难而精”。
所以下次再听到有人讨论“刘欢的海豚音是不是真功夫”,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们:去看看中国新歌声里的现场,听听他把海豚音揉进旋律里的瞬间——那不是设备,不是特效,是一个音乐人用几十年基本功练出来的“硬实力”,是把技巧化在情感里,让高音有了灵魂的“顶级表达”。在这个“速食音乐”泛滥的时代,刘欢用海豚音告诉我们:真正的好音乐,从来不怕“难”,只怕“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