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真开饭店了?这位“歌坛常青树”和餐饮的缘分,藏了太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提起刘欢,你脑子里会跳出什么?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温柔的吟唱,还是好声音导师椅上那个扶了扶眼镜、总把“音乐无国界”挂在嘴边的“老艺术家”?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用歌声陪伴了几代人长大的歌手,居然和“饭店”这个词,藏着段让网友直呼“原来如此”的缘分。

网传“刘欢饭店”?其实是家乡味里的烟火气

“刘欢饭店”这说法,最早能追溯到十多年前。当时天津老乡圈子里悄悄流传:“刘欢家楼下有家津菜馆,老板是他家远亲,菜里都带着他给‘把关’的味儿。”网友一听乐了:“刘欢老师这是要跨界当‘餐饮顾问’?”后来刘欢在采访里笑着辟谣:“什么顾问啊,就是我妈爱吃那家的罾蹦鲤鱼,我隔三差五就去‘代购’罢了。”

刘欢饭店

不过话说回来,这“刘欢饭店”的传闻也不是空穴来风。他19岁就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后来留在北京发展,可心里始终惦记着天津的“灶台味儿”。早年在北京演出,总有好客的天津老乡请他吃饭,他倒也不客气,点菜从来只认“老三样”:炒糖带鱼、老爆三、贴饽饽熬小鱼。有次朋友在北京开津菜馆,非要拉他去“掌勺试菜”,他系上围裙还真下得了手,糖熬到刚刚起泡,醋要放得“酸而不尖”,边炒边念叨:“天津菜就得有‘锅气’,不然没灵魂!”后来那道经由他“指点”的罾蹦鲤鱼,成了餐馆的招牌,食客们吃了都拍手:“这味儿,比我姥姥做的还地道!”慢慢地,“刘欢饭店”的外号就在天津老乡里叫开了——不是说他真开店,而是他的“美食家”名声,早比菜馆的招牌还响。

从“体重焦虑”到“吃货哲学”:刘欢的“人间真实”

说到刘欢,总绕不开他“微胖”的身材。早年间他在歌坛打拼,为了保持形象,也曾偷偷节食,结果在台上唱千万次的问时饿得发抖,声音都打了折扣。后来他想通了:“唱歌是为了让人听得舒服,吃饭是为了让自己活得舒服,本末倒置干啥?”于是开始在微博上大方分享自己的“吃货日常”:清晨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配上一小碟酱菜;中午演出前,必得吃碗炸酱面,还得“把酱拌透了,不然没力气唱歌”;晚上录完节目,拉着同事去吃烤串,说:“别怕胖,高兴就好!”

有次他在综艺里被问“怎么保持状态”,他举起手里的炸酱面说:“你看这面,有粗有细,有菜有肉,生活不就该这样?该工作的时候拼命,该吃的时候使劲,这才叫活明白了。”这番“吃货哲学”让不少网友破防:“原来刘欢老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歌神,是活得比我们更通透的大叔!”后来他体重一度飙升到200斤,医生让他减肥,他不好意思地说:“主要是朋友开的火锅店太好吃了,不好意思不给面子。”现在他注意健康,偶尔还是会“破戒”——前几天他还发朋友圈,配图是一盘清蒸鲈鱼,文案写:“馋了二十年,终于尝到我妈做的味儿。”下面评论炸锅:“老师这是回天津‘充电’去了?”“啥时候开饭店,我第一个排队!”

音乐与美食:刘欢的“双料热爱”

仔细想想,刘欢对音乐的执着和对美食的热爱,本质上是相通的。他说:“唱歌和做饭一样,都得用心。好歌是要打动人心,好菜是要勾人馋虫,都不能偷工减料。”他给电影霸王别姬配当爱已成往事,为了找到那种“爱到深处无怨尤”的情绪,对着剧本哭了好几天;做红烧肉,为了调出一口“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酱汁,在家里试了七八次,把邻居都熏得不厌其烦地来敲门:“刘老师,明天能给我们尝尝吗?”

更难得的是,他把这份“热爱”传递给了更多人。他曾在公益活动中教山区孩子唱歌,也曾在天津的社区食堂帮着给老人包饺子。有次采访,记者问他:“你最喜欢别人叫你‘歌手刘欢’,还是‘吃货刘欢’?”他想了想,笑着说:“都行。只要人记得我的歌,记得我是个爱笑、爱吃、认真生活的人,就挺好。”

所以,“刘欢饭店”到底存不存在?或许在咱老百姓心里,早就有了答案——不是哪间挂着招牌的屋子,而是他歌声里的温暖,是他对生活的那股较真劲儿,是他愿意为了一碗炸酱面、一首老歌,倾尽全心的热爱。这份“味道”,比任何饭店的名头都更让人觉得踏实、亲切。

下次再听到刘欢的歌,或许你可以试着想象:那个在舞台上挥洒自如的歌者,下了台会不会和我们一起,蹲在街头的馄饨摊边,就着一碟糖蒜,吃得热气腾腾呢?毕竟,能把日子过成歌的人,本就自带“人间烟火气”的光啊。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