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歌坛常青树"遇上"院长",刘欢到底把"教授"这个活做成了什么样子?

要说娱乐圈里"不务正业"的跨界玩家,刘欢绝对排得上号——但你猜怎么着?这位在舞台上唱了30多年好汉歌弯弯的月亮的歌坛定海神针,当起教授来比唱歌还上头。2019年他出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后任常务副院长),有人笑称"刘欢老师终于从'明星'转正成了'领导'",可谁料这位"领导"愣是把副院长办公室变成了"音乐治愈所",连带着把"刘欢院长"这个头衔,做成了娱乐圈和教育圈都少见的"双料口碑王"。

刘欢院长

从"评委"到"院长":他早就该站上讲台了?

其实要说刘欢和"教育"的缘分,远比当院长早得多。上世纪90年代,他就在央视青歌赛当了十几年评委,那时候的"刘欢点评"简直是考生们的"过关秘籍":有人飙高音炫技,他会说"技巧是工具,不是目的,你先让这首歌自己'喘口气'";有人选曲冷门,他拍着桌子喊"好!就是要唱别人不敢唱的,但你得懂它为什么敢";就连选手紧张到忘词,他也能笑着接茬"没事儿,我当年也这样,咱把这当成跟观众聊天就成"。那时候就有选手说:"刘欢老师不像评委,像个帮我们'找钥匙'的老大哥——你不是找不到调吗?他给你画张地图;你不是不懂情感吗?他讲讲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刘欢院长

可那时候谁能想到,这个"老大哥"有一天会真的站上讲台?2019年接到中国音乐学院的聘书时,刘欢在采访里坦言:"我本来想退休后好好陪陪女儿,结果学校说'缺个能把艺术和人心揉一块儿教的人',我就想,'那可能是我'。"这句话没半点客套——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刘欢对音乐的"较真"早就是圈内出了名的:录音时为了一个和弦改十几遍,演出前要跟交响乐团对到半夜,甚至给学生上课,都能从民歌的方言念聊到古典乐的和声逻辑。后来他真把副院长当成了"全职工作",除了行政事务,一周要给学生上8节课,连学校食堂的师傅都说:"刘院长从来不走VIP通道,下课了背着书包就往食堂跑,饭堂里总能听见他跟学生聊'今天这个咏叹气口对不对'。"

课堂上"不按套路出牌":他让学生又爱又"怕"

刘欢院长

你可能会问:"明星老师上课,是不是都是'讲讲自己的奋斗史'?"要这么说,刘欢的课堂绝对能颠覆你的认知——在这里,"刘欢语录"不是"要努力""要坚持",而是"你这歌唱得跟报菜名似的""你这首歌要是再温柔点儿,我都能去睡午觉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私下都说:"上刘院长的课,得准备'厚脸皮'——他从不惯着'装模作样'的人,但只要你真心爱音乐,他能在10分钟里让你觉得自己'会发光'。"

有个叫小雅的女学生,曾在节目里讲过自己的"惨痛经历":她参赛时总喜欢飙高音,觉得"炫技=厉害",结果被刘欢直接叫停:"来,你先别唱,告诉我这歌词里的人,是哭着还是笑着?她第几遍回头?"小雅愣住了:"我以为技巧就够了啊。"刘欢没急着批评,反而让她坐下:"我28岁唱千万次的问,总想着怎么让声音更'炸',结果录音师说'你歇会儿,这歌得先让人听懂你的心'。技巧是鞋,合不合脚只有你知道,你现在这'鞋'太大了,都快绊倒自己了。"后来小雅真照着改了,再演出时,台下观众居然有人哭了——她这才明白:"刘院长不是让我不追求技巧,是让我先学会'用唱歌说人话'。"

更绝的是,刘欢上课从不用教材。他让学生从食堂带回一盘菜,聊聊这道菜"像什么风格的歌";他带学生去胡同里听卖报声,分析这种"民间调式"怎么放进流行音乐;甚至有次学生问他"怎么写出打动人的歌",他没给答案,而是扔了一本红楼梦过去:"你先去读'黛玉葬花'那回,看看曹雪芹怎么让一片花叶子里有整个春天。"有年轻老师问他:"现在学生都喜欢流量歌,您不让他们学这个吗?"他摆摆手:"流行怎么了?李谷一的乡恋当年不也是'通俗'?但它是真情的。堵不如疏,你得让他们先分清什么是'快餐',什么是'正餐',不然迟早会吃坏肚子。"

"院长"不只是头衔:他真在给音乐"扫雷"

当了院长之后,刘欢的"操心程度"直接拉满。有人发现,近几年不少选秀节目里,选手开始聊"这首歌的文化背景""我想通过它表达什么了";有流量歌手发新歌,不再只是"找神曲制作人",而是会去请教民乐老师怎么加个古筝段——这背后,其实有刘欢推动的"音乐审美普及"工程。他牵头在学校开了"音乐与社会"的必修课,带着学生去工厂采风、去乡村收集民歌,甚至跟影视公司合作"让配乐不只有炸裂的鼓点";他公开怼过"音乐短视频里的修音软件太狠":"声音修得跟假人似的,这跟AI唱歌有什么区别?年轻人听不到真实的人声,以后怎么懂音乐的温度?"

更难得的是,他从不把"院长"当"官"。疫情期间学校网课,他戴着老花镜在电脑前捣鼓设备,结果直播时网卡到声音断断续续,学生打弹幕"刘院长别急,我们等您",他居然回复:"急什么,当年我录音时断电三次,不也照样唱完了?"有次学生问他"您觉得当院长和当歌手,哪个更有成就感",他想都没想:"当然当老师——歌手唱歌是感动当下的人,但当老师是点亮一盏灯,这盏灯可能会照着年轻人走很远的路。"

说到底,刘欢的"院长"当得没半点架子,却比谁都懂"传承"两个字的意义。他不是站在讲台上"说教",而是蹲下来跟学生一起"找路";他不用头衔压人,却用自己对音乐的赤诚,让每个靠近他的人明白: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红毯上的闪光灯",而是"能不能在别人心里留一盏灯"。所以下次再听到"刘欢院长"这四个字,别只想到那个在舞台上唱从头再来的歌者——还有个背着书包、在食堂跟学生聊音乐的老教授,正用他自己的方式,让这个时代的音乐,少点浮躁,多些"人味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