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华语乐坛的“老炮儿”,刘欢和那英绝对是绕不开的两座大山。一个是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奠基人”,嗓音醇厚得像陈年普洱,开口就是故事;另一个是乐坛20年不倒的“天后”,高音飚起来能掀翻屋顶,唱尽江湖儿女情。可要问他们“同等级吗?”,这问题看似简单,细琢磨起来,水可深着呢——毕竟“等级”这东西,从来不是一张奖状、一首爆款就能定论的。
先从“江湖地位”说起吧。刘欢1987年唱了少年壮志不言愁,直接让内地流行音乐从“港台翻唱时代”撕开了一道口子。那时候多少人跟风学邓丽君、梅艳芳,刘欢偏不,他用欧洲美声的底子唱市井生活,用弯弯的月亮把广东味的流行唱法揉成了“中国风”。更别说后来的好汉歌,粗犷里带着戏腔,愣是把电视剧水浒传唱成了国民记忆,到现在KTV里还有人扯着嗓子吼“大河向东流”。要说“开创性”,刘欢往前数三辈,可能都难找到能和他掰手腕的人——他不是在“流行”里加民族,是直接把“流行”和“民族”揉成了新玩意儿,这叫“立规矩”。
那英呢?她的江湖地位,更像是“扛鼎者”。90年代港台歌手“北上”,张学友、刘德华占着市场,那英拎着白天不懂夜的黑杀出来,愣是用一把烟嗓在女歌手里杀出一条血路。论传唱度,征服默一笑而过哪首不是大街小巷循环?“宁愿相信世间上有鬼,也不相信男人那张嘴”——多少人听着她失恋的歌哭湿枕头?演唱会更是没得说,“那有晴天”巡演场场爆满,58岁开鸟巢,照样能让全场大合唱,这不是“天后”是什么?她不用“开创”,她用“统治”证明了自己的地位。
可“等级”光看江湖地位不够,还得看“能打的硬货”。刘欢手里的专业奖杯,可能比一些歌手的专辑还多。“全国最受欢迎男歌手”拿了多少回?中歌榜、东方风云榜的“最佳男歌手”奖杯摞起来比他还高?关键是,他还在国际上有姓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全球就那么几个歌手能拿到。更别说给奥运会唱我和你,和莎拉·布莱曼站在一起不输气场;给甄嬛传写主题曲,凤凰于飞里转音技巧,多少专业歌手唱到破音?
那英的“硬货”,更多是大众认可和商业价值。她的歌在90年代就是“销量保证”,一张专辑能卖几百万盒,在那个唱片业鼎盛的年代,这是什么概念?后来的中国好声音,她带出多少冠军学员?李健、张碧晨、周深……哪个不是现在乐坛的中坚力量?关键是那英“敢说”,学员唱得不好直接批评,从不藏着掖着,这种“真实”反而让国民好感度拉满。你说她专业度不如刘欢?可观众就爱看她拍桌子、掉眼泪,这种“接地气”的统治力,同样是绝活。
再往深了挖,两人的“音乐属性”根本就是两条赛道。刘欢是“学院派”的标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学生里都是孙悦、沙宝亮这些后来成名的歌手。他唱从头再来能让人热血沸腾,唱璐璐又能深情到骨髓,从摇滚到民谣,从古典到流行,他啥都能玩,而且玩得比专业选手还“正”。你找不出第二个歌手,能像他那样既站在春晚舞台,又能在音乐剧钟楼怪人里唱出人性深度。
那英呢?她是“市场派”的王者,她的歌就是为普通听众写的。山不转水转里老百姓的烟火气,默里琅琊榜的隐忍悲怆,她不搞花里胡哨的编曲,就用声音讲故事。她的高音不是炫技,是情绪的爆发——唱征服时你听到的不是技巧,是一个女人被爱情击碎后的决绝;唱白天不懂夜的黑时,你听到的孤独感,比任何哭戏都戳心。她不用懂乐理,她懂人心,这才是最可怕的“天赋”。
说到底,问“刘欢和那英同等级吗?”,就像问“茅台和五粮液谁是白酒老大”一样,根本没有答案。刘欢是“宗师”,他定义了什么是“中国流行音乐”;那英是“传奇”,她证明了“天后”能红多久多久。一个在音乐殿堂里供着,一个在老百姓心里刻着,他们的根本区别,从来不是谁更高一等,而是华语乐坛因为有了这两个人,才有了“过去”和“现在”的厚度。
非要较个真儿?不如说他们是乐坛的“左右手”——左手撑着专业的高度,右手攥着传唱的温度。少了谁,华语乐坛都缺了一块。你说,这样的两个人,怎么比高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