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综艺时总陷入一个怪圈:明明节目嘉宾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只要刘欢、那英、张碧晨这三个名字出现在屏幕上,我就会不自觉地多看两眼。他们仨分明参加了不同的综艺,有的当导师,有的当选手,风格更是天差地别——一个像坐在音乐殿堂里的学者,一个像喝多了酒就掏心窝子的姐们儿,一个像从舞台侧边悄悄冒出来的惊喜锦鲤。可奇怪的是,不管组合怎么变,观众总能被他们稳稳接住,甚至能单曲循环他们的片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先说刘欢吧。很多人认识他是从好声音的导师席上,那时候他总是一身休闲装,坐在厚厚的导师椅里,等学员唱完才慢慢开口。别的导师可能早就按了按钮,他非要等一句“谢谢”才说话,好像生怕打断谁的音乐梦。点评时更绝,从音域、咬字到情感处理,掰开揉碎了讲,但从来不说“你不行”,而是“如果这个地方换一种处理,会不会更有空间?”有次一个民谣选手唱得有点飘,他没直接批评,反而讲起自己年轻时在酒吧驻唱的经历:“那时候总想炫技,后来发现,真正的歌是让观众能跟着你的心走。”你瞧,他哪是在点评节目,简直像在给每个追梦的人递柴火——不直接点着,却能让心里的火越烧越旺。后来在一些音乐综艺里,他偶尔会即兴哼两句旋律,或者随手在钢琴上敲个和弦,旁边的小年轻都瞪圆了眼睛:“欢哥这随手一弹,比我们练三个月还绝!”可他总摆摆手:“都是老东西,翻出来晒晒太阳罢了。”这种“藏不住的功力”和“捧人的真诚”,大概就是观众愿意跟着他沉下心来听歌的原因。
再聊聊那英。她上综艺从来都不藏着掖着,高兴了拍大腿,急了瞪眼,看不惯直接说“你这唱的是啥?”记得在歌手里,有位年轻歌手选了一首经典老歌,改编得花里胡哨,她听完直接皱起眉:“这首歌是你爷爷辈的,你当你家祖传手艺呢?改得连词都听不清,你爷爷从坟里爬出来都得骂你!”当时弹幕都笑疯了,可说完她又补了一句:“不过你嗓子有劲儿,要是把这股劲儿用在好好讲故事上,准能火。”你看,她就像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嫂子,嘴上不饶人,心里早给对方铺好了台阶。有次录节目到半夜,张碧晨在后台啃包子,她看见了直接一把抢过去:“别吃了,明天录制嗓子喝点蜂蜜水,我这儿有,给你倒点儿。”后来张碧晨采访说,那姐看似凶,其实会在没人注意时悄悄给她准备润喉糖。这种“真实到有点糙”的护短,反倒比那些“完美人设”让人觉得亲——毕竟谁不想看个真性情的姐们儿,在娱乐圈里活得敞亮呢?
最后说张碧晨。很多人知道她是中国好声音的冠军,可后来上综艺,总有人觉得她“只会唱情歌”。直到我们的歌里,她和林子祥组队,唱男儿当自强时,那股飒劲儿让所有人都惊了。她穿着一身利落的黑西装,高音像冲破云层的箭,眼神里全是“我平时可能温柔,但唱歌时我才是主角”。更有意思的是,她和那英的互动——那英总喊她“晨晨”,她嘴上叫着“那姐”,可一到音乐上,俩人能为一个和声细节争论半天,最后又笑着抱在一起说“都听你的”。这种“专业上较劲,生活里暖心”的反差,反而让观众看到了她“不只是会唱苦情歌”的多面性。后来她在天赐的声音里,帮一个新人调整舞台表现,蹲在地上跟他说:“你看这里不用太用力,像耳语一样,反而更让人心疼。”那一刻,她像极了当年那个在好声音舞台上紧张到手心冒汗,却依然坚持唱完的女孩——只是现在,她不仅能把自己的歌唱进别人心里,还能帮别人找到自己的声音。
其实仔细想想,这仨人能在综艺里“长红”,从来不是因为卖人设或者搞噱头。刘欢的“稳”,是几十年对音乐的敬畏,让他能坐在导师席上却像坐在钢琴前一样虔诚;那英的“真”,是压根儿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活得像江湖儿女,爱憎分明;张碧晨的“破”,是从未停止对自己能力的突破,从选秀冠军到综艺里的“音综多面手”,一步一个脚印踩出了自己的路。他们或许不常上热搜,也很少刻意营业,可只要一开口、一说话,观众就能看到“专业”两个字怎么写,看到“真诚”怎么打动人。
说到底,综艺这东西,看着热闹,比的还是能不能让观众觉得“值回票价”。而刘欢、那英、张碧晨给的“票价”,从来不只是短暂的笑点或泪点,而是那种“哦,原来音乐可以这样”“原来人可以这样活”的启发。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不管综艺怎么变,他们永远是观众心里那个“想看的人”——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最朴素也最珍贵的东西:对专业的坚守,对真实的坦荡,还有对音乐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