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刘欢和那英必然是绕不开的两座山。一个像醇厚的陈酿,越品越有滋味;一个像炽烈的火焰,永远耀眼张扬。有人说“刘欢名气大”,毕竟当年一首千万次的问火遍大江南北,多少人模仿他扯着嗓子唱“我听过你的歌”;也有人说“那英才是顶流”,从征服到白天不懂夜的黑,大街小巷的音像店里永远有她的磁带。可这名气真用“大小”衡量,倒像是把茅台和可乐摆在一起比谁更“解渴”——都是顶级,却各有各的“香”。
先聊聊刘欢。要论“名气”的厚度,他恐怕是华语乐坛里少有的“从年代火到流量”的传奇。上世纪80年代,他唱少年壮志不言愁,连胡同里跳广场舞的大妈都能跟着哼“青春似火,年华正茂”;后来北京欢迎你的“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成了多少人对北京奥运的集体记忆。但刘欢的“大名气”,从来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他在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学声乐,却坚持用中文唱最“土”的中国故事——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有人说是“中国风的开山之作”;从头再来里“心若在梦就在”的励志,下岗工人听着都能红了眼眶。你说他“稳”,那确实稳——20多年前上歌手,开口就是“千纸鹤,载思念,我这辈子就认这几个调”;20年后再唱,还是那个用胸腔共鸣把每个字砸进人心里的刘欢。这样的名气,靠的是“不追潮流,只留经典”的底气。
再看那英。如果说刘欢是“殿堂级的标杆”,那那英就是“全民级的顶流”。上世纪90年代,她凭山不转水转杀进内地乐坛,歌声里带着股混不吝的劲儿:“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瞬间戳中了多少年轻人的叛逆与梦想。后来征服一出,“你算什么啊”的怒吼,让失恋的人感觉自己有了靠山;默里“我被爱判处孤身一人”的破碎感,又成了无数深夜emoBGM。那英的“名气大”,大在她敢撕开“完美偶像”的伪装——说话直,怼人狠,上综艺时一句“你们这些年轻人,别整天弄些没用的”能上热搜,可转头看到学员又会红着眼眶说“你还小,路还长”。这种“真性情”让她不像 distant 的巨星,更像是身边那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姐姐。而且要说“跨界吸粉”,那英绝对是第一人:中国好声音里转椅转身,开口就是“我选你”,凭一己之力把歌唱类节目推向巅峰;和王菲合唱相约一九九八,两个天后在春晚舞台对视一笑,比任何炒作都让人记住。
那问题来了:刘欢和那英名气到底谁更“大”?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就有点“外行”。刘欢的“大”,是音乐圈里的“大神级”认可——他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是格莱美评委口中“中国最好的男歌手”,连帕瓦罗蒂都夸过他的音色;这种名气,是“专业人士点头,普通观众仰望”的厚度。那英的“大”,是全民级的现象传播——她的歌能火遍KTV、菜市场、工地工地,她的表情包能刷遍朋友圈,这种名气,是“老百姓都能跟你唠两句”的广度。一个像深海的宝藏,需要慢慢挖;一个像盛夏的太阳,一眼就能感受到热。
更关键的是,这俩人的名气从来不是“吃老本”。刘欢60多岁了,还在出专辑,说“现在写歌不为赚钱,就怕年轻人觉得我们这代人不行”;那英50多岁了,上舞台照样敢飙高音,声称“只要嗓子还转得动,我就要唱给你们听”。在这个“流量速食,过气如风”的年代,能把名气“守成”二十年,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歌里带着的故事、骨子里透着的真诚。所以下次再有人说“刘欢那英名气大”,不妨反问一句:你说的是那种让你一听就想流泪、一想就骄傲的“大名气”吗?毕竟,能让一代代人反复传唱的,从来都不是“火一时”的名字,而是活成歌本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