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为何突然离开好声音?12年没说的真相,其实藏在新一季的细节里?

翻开中国好声音12年履历,刘欢的名字总是带着点“意外”——他是唯一连着四季担任导师的“常客”,也是最早抽身离开的“清醒者”。2016年第四季后,这位唱弯弯的月亮能让人落泪,点评学员时却幽默“扎心”的歌者,突然从导师席消失了。有人说“钱没谈拢”,有人说“和那英闹掰”,但最近翻看新一季导师阵容,突然懂了:刘欢的离开,早在他说“音乐不是用来比赛的”那句话里,就写好了结局。

一、他带的不是“选手”,是“想唱歌的人”

刘欢坐镇导师席时,总有种“格格不入”的认真。记得第一季盲选,他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听选手唱歌时会把身体往前倾,手不自觉跟着节奏敲桌子,连转椅都很少转——他更在意的是“声音里藏着什么”,而不是“这个选手能不能红”。

刘欢离开好声音原因

有次改编凤凰于飞,他为了让保留京剧韵味,愣是和学员熬了三个通宵改旋律,自己还录了一段示范发过去。可到了后期赛制,选手们被要求“必须炫技”“必须高音”,甚至有学员问他:“刘老师,我这歌能不能加点电音,更容易炸场?”他沉默了半晌,说:“你想唱歌,还是想拿名次?”

后来节目越办越“卷”,剪辑总爱剪导师争执、选手煽情,可刘欢的点评从来是“没唱稳,气息虚”“音准没问题,但感情没到位”。有媒体曾问他“为什么不制造话题”,他直言:“我这是音乐节目,不是相声大会。”可能在他看来,当音乐成了比赛的工具,就已经偏离了初衷。

二、不是“不干了”,是“没时间陪耗了”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离开那几年,其实正忙到“脚不沾地”。除了在北京音乐学院的教授工作,他刚接手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带着团队研究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传承;家里还有两个女儿,当时正是需要陪伴的年纪。

他曾在采访里半开玩笑说:“录好声音半年,我胖了20斤。每天早上7点化妆,录到半夜,回到家孩子都睡了。有天女儿问我:‘爸爸,你为什么总在那个旋转椅子上?’我当时就心里发酸。”

更重要的是,他总觉得“音乐人的责任不只在舞台”。2017年,他发起“刘欢音乐教育基金”,跑到贵州山区教孩子们唱民歌;2018年,他又带着青年音乐人搞“古诗词音乐会”,想把诗经里的唱成歌。这些事,哪件不需要大块时间和精力?对比起来,好声音那种“全年无休的录制节奏”,对他来说反而像“耽误正事”。

三、他早就看透了“选秀的套路”

这几年再看好声音,突然明白刘欢当时的“先见之明”。曾经“导师转身靠耳朵”的纯粹,慢慢变成了“剪辑师转身靠节奏”;曾经“学员唱原创被夸”的真诚,变成了“翻唱爆款歌才能晋级”。

有位曾跟着刘欢编曲的乐透说过:“刘老师总说,选秀节目就像‘速成班’,能把人捧上天,也能把人摔疼。他不想让学员觉得‘拿了冠军就是成功’,音乐这条路,长着呢。”果然,后来不少“冠军学员”销声匿迹,反倒是那些被刘欢夸过“有自己味道”的选手,还在独立音乐圈发光。

新一季节目请来多位“流量导师”,热搜话题全是“导师互怼”“神点评翻车”,可再难找到刘欢那样“把学员当朋友”的氛围——他会记得每个选手的家乡歌谣,会在被淘汰时偷偷塞给对方一张写着“别放弃”的纸条,会在颁奖时说:“今天你们不是我的学生,是我的老师,让我知道了音乐还能这么唱。”

说到底,刘欢的离开,从来不是“意外”,而是“选择”。他选了慢下来,去守真正想守的音乐;选了抽身出来,去做真正想做的事。就像他当年唱从头再来时那样,人生这盘棋,从来不怕“离开”,怕的是“忘了为什么出发”。

新一季的好声音还在播,导师席换了又换,可那个总把“音乐”放在“流量”前位的刘欢,或许早就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家,从不需要追赶谁的时间表,他们只和时间做朋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