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刷到过“刘欢与吉克隽逸同床共枕”的照片,第一反应是不是“啥?刘老师怎么会这样?”别急,先别急着转发评论,因为这张被传得沸沸扬扬的照片,根本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瓜”。
先搞清楚:照片到底怎么回事?
网传的所谓“睡照”,其实是十几年前中国好声音录制后台的一张抓拍。当时刘欢作为导师,吉克隽逸是学员两届后的小妹,节目结束后大家坐在一起休息,刘欢可能累了,稍微往后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吉克隽逸正好坐在旁边低头整理东西,两人的位置和角度,从某个角度看被截取后,确实有点“像”躺在一起。但如果你看完整版视频或原图就会发现:两人之间隔着一拳的距离,刘欢靠的是椅背,吉克隽逸根本没“挨”着他,更别提“睡”在一起了。
这张照片最早是2013年节目粉丝发的repo图,当时根本没人注意,前两年不知被谁翻出来掐头去尾,配上“刘欢与吉克隽逸后台同床”的标题,突然就在短视频平台爆了。评论区里,居然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刘老师人设崩了”,荒唐不荒唐?
为什么一张“摆拍”能被传成“丑闻”?
说到底,这事儿暴露的不是刘欢或吉克隽逸的问题,而是娱乐圈(乃至整个网络)长期存在的“标签化偏见”。
一是对“老艺术家”的刻板印象。提到刘欢,多数人想到的是“音乐泰斗”“慈祥大叔”,甚至觉得他“应该不食人间烟火”,仿佛老艺术家就得每天端着、不能和年轻艺人有互动。可刘欢自己就曾在采访里说:“我女儿都说我私下里爱开玩笑,和台上完全不是两个人。”结果呢?一次正常的休息互动,就被贴上“越界”的标签,这是不是对“老艺术家”的另一种绑架?
二是对女艺人的“恶意揣测”。吉克隽逸从出道起,就因为外形酷、性格爽,总被贴上“性感”“张扬”的标签。可她明明是凭我是歌手里直击人心的唱腔被记住的,结果呢?只要有男艺人跟她沾上边,评论区就有人酸“她是不是故意的”“刘老师怎么会看上她”。仿佛女艺人只要出现在异性身边,就一定“别有用心”,这种“受害者有罪论”的潜规则,早就该扔进垃圾堆了。
三是流量时代的“碎片化阅读”陷阱。现在很多人刷信息只看标题和配图,懒得点开原文、查证来源。一张被P过的图、一段掐头去尾的视频,配上劲爆标题,就能引得上万转发。就像之前“鹿晗关晓彤恋情是炒作”“王一 ObjectType 杀青宴吵架”,不都是靠“碎片信息”骗了流量?结果呢?真相出来时,传谣的人早就跑了,艺人却要背黑锅。
真正该关注的是什么?
比起“刘欢和吉克隽逸有没有什么”,我们是不是该聊聊更值得琢磨的事:比如刘欢在好声音里是怎么不计名气提携新人,吉克隽逸又是怎么从彝族山寨一步步走到舞台中央,靠实力打天下?
记得当年吉克隽逸刚参赛时,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是刘欢蹲下来拍着她肩膀说:“你的声音里有山有水,别怕,唱出来。”后来她的代表作不要怕,刘欢还亲自担任制作人,帮她打磨彝族母语部分的发音。这种亦师亦友的情谊,不比那些捕风捉影的“绯闻”温暖一万倍?
再说刘欢,人家从1987年少年壮志不言愁火到现在,唱了千万次的问弯弯的月亮等无数经典,拿奖拿到手软,用实力活成了“音乐教父”。结果现在一张十几年前的后台照,让一些人讨论的却是他的“私生活”,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写在最后:别让谣言毁了娱乐圈的温度
其实娱乐圈像这样的误会,少吗?之前有张“孙俪和邓超吵架”的图,实则是两人拍戏时的对手戏片段;还有“王一 Object 和关晓彤分手”的谣言,生生让两个年轻人发了律师函。为什么总有这样的人前赴后继地去编造、传播?还不是因为“吃瓜”成本低,而谣言的破坏力,却能让艺人用很久去澄清、去修复。
说真的,刘欢和吉克隽逸要是知道这张照片被这么解读,估计只会无奈一笑。毕竟,人家一个在音乐圈深耕三十多年,一个在舞台上拼了十年实力,哪有空理会这些无聊的“黑料”?倒是咱们这些观众,该擦亮眼睛了——别让碎片化的谣言,遮住了真正的星光;别带着偏见的滤镜,错过了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善意。
下次再看到这种“劲爆消息”时,不妨先问自己一句:这张图的来源靠谱吗?有没有断章取义?比起“八卦”,我更该关注艺人的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你可能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瓜”,很多时候,不过是别人撒出来的一把糖衣炮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