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刘欢为“接地气的歌”点赞,好音乐的本质究竟是技术还是生活?

去年底,某音乐节后台的一段视频悄悄火了:54岁的刘欢拿着保温杯,对着刚完成表演的新生代歌手连连点头,说:“你这歌,我爸妈听着能跟着哼,这本事比飙高音难得多了。” 说这话时,他眼里没半分敷衍,倒像是听邻家孩子讲了件特别实在的事。

刘欢称赞接地气的歌

这段对话后来被传上热搜,有人觉得“刘欢终于‘下沉’了”,但细看他这几年的言论,反而觉得这是他一贯的音乐观。2021年他在歌手总决赛点评时就说:“音乐不是杂技,没必要非得往上够,你把日子里的酸甜苦辣揉碎了唱,听众心里自然会发烫。” 这话当时没多少人注意,直到现在“接地气的歌”越来越被看见,才让人觉得这老爷子是真懂。

“接地气”不是“土”,是把生活揉进旋律里

刘欢称赞接地气的歌

说到“接地气的歌”,很多人先想到“土味神曲”,觉得歌词糙、旋律野,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刘欢点赞的歌,从来不是这种。去年有个叫“小琴”的素人歌手,在短视频平台唱妈妈的擀面杖,歌词里写“妈妈的手掌藏着月光,擀面杖在案板上哼着时光”,没一个华丽的词,却让无数听的人红了眼眶。后来这首歌被刘欢在综艺里提到,他说:“这是真正的生活诗,比那些堆砌着‘星辰大海’的词动人多了。”

你看,真正的“接地气”,是抛掉那些故作高深的“艺术腔”,用最朴素的语言说最真的心事。就像李宗盛的山丘,唱的是中年人的遗憾,句句都是大白话,却唱得人人心里一颤;就像周深的达拉崩吧,看似童谣,藏着对成长与失去的温柔叩问。这些歌不炫技,不造作,像巷口的热干面,看着普通,吃到嘴里才知滋味万千。

刘欢为什么对这样的歌情有独钟?或许因为他从骨子里相信:音乐的本质是“对话”,不是“表演”。他早年在采访里说过:“我唱弯弯的月亮,想的是南方的故乡;我听好汉歌,想到的是普通人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这些东西离人近,才能扎得深。”

流量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接地气的歌”?

这几年娱乐圈有个怪现象:越来越多歌手拼命“往上走”——飙高音、炫技巧、编曲复杂到像电子交响乐,可歌一出棚,就被忘了。反倒是那些“土得掉渣”的歌,比如早安隆回漠河舞厅,愣是靠着真实的生活感,在大众心里扎了根。

这背后藏着一代人的审美变迁。前些年大家追着“高大上”跑,觉得不写“星辰宇宙”都不配叫歌手;可现在,听过太多精致的“罐头音乐”,反而渴望点“烟火气”。就像刘欢在中国好声音当导师时说的:“学员们总问我,这首歌要不要加个转音,高音要不要再拔高点。我反而想问:你唱这首歌的时候,心里有没有想起过谁?有没有想到过昨天吃的晚饭?”

对啊,音乐不是冰冷的音符组合,它是生活的回声。去年有个外卖小哥在送餐路上唱蓝莲花,嗓门沙哑,背景是马路上的车笛,却让网友留言:“原来生活再难,心里也可以有片湖。” 这样的歌,没有百万制作团队,没有顶级修音师,却比任何“神曲”都有生命力。

从刘欢的“坚持”里,我们看懂好音乐的底线

娱乐圈总在追逐潮流,但刘欢像个定海神针,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音乐要真诚”的底线。早在90年代,当流行乐坛开始沉迷于“港台腔”和“电音风”时,他坚持用方言唱千万次的问,用民谣的底子改编印象·刘三姐;当选秀节目把“高音”作为唯一标准时,他在综艺里反复强调:“能唱会跳不算本事,能让普通人在KTV里敢开口,才算真功夫。”

这种坚持,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对音乐本质的清醒。他曾说:“我从不认为‘接地气’是对音乐的降维,反而是对它的回归。我们听歌,不是为了听多复杂,是为了听懂自己。” 现在想想,那些能穿越时间的经典,哪首不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同桌的你唱的是青春的懵懂,恭喜发财说的是年味的期盼,成都藏着对一座城的留恋——这些歌没有刻意讨好谁,却因为“真”,被记了几十年。

最后想问你:耳机里的歌,还让你想起生活吗?

前几天刷到一条评论,说“现在听歌,手机里存了几万首,却找不着一首想单曲循环的”。这话扎心,但又真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太多“精致”的东西围追堵截,反而忘了音乐最初的样子——它应该是疲惫时的依靠,是开心时的伴唱,是想起某个人时,心里自动播放的背景音。

刘欢为“接地气的歌”点赞,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别把音乐捧上神坛,也别把它当成消遣的工具。它就是我们生活的倒影,是你我在柴米油盐里的叹息,是抬头看天时的月亮。所以下次听歌时,不妨问问自己:这首歌里的烟火气,你认不认识?那些藏在旋律里的小日子,你还过着吗?

或许,好的音乐从来不用“高级”来定义,只需一句:“这歌,像我家的日子,过得踏实。”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