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欢,脑子里蹦出来的关键词总绕不开“歌王”“音乐教授”“好汉歌的嗓音”——舞台上他是西装革履、高亢醇厚的实力派,讲台上他是旁征博引、金句频出的音乐导师,好像他的世界里只有音符和旋律。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位站在艺术金字塔尖的人,私下里会干些什么?是灯红酒绿应酬,还是闭关创作?其实啊,刘欢的爱好“笨”得可爱,普通到像隔壁大爷,却又高级得让人挪不开眼。
一、书法:从“大腕”到“书童”,毛笔杆里的坚持
你敢信?以唱弯弯的月亮走红、在我是歌手舞台上一开口就镇全场的刘欢,私下是个书法迷。而且不是随便写写,是真的“较真”——早年采访时他自曝,每天再忙都要抽出两小时练毛笔字,从颜体到魏碑,一写就是二十年。
有人问他:“您一个唱歌的,练书法干嘛?”他倒是实在:“唱歌练的是嗓子,书法练的是心。年轻时演出多,一上台心就砰砰跳,练着练着,笔杆子攥稳了,心也沉下来了。”记得有一次在综艺后台,别的明星在化妆玩手机,他却搬了张小桌子,铺开宣纸,蘸墨、悬腕,一笔一划写“厚德载物”。旁边工作人员凑过去看,他还不忘开玩笑:“怎么样?比我的嗓子稳多了吧?”
二、撸猫:从“舞台王者”到“猫奴”,柔软藏在硬壳下
要说刘欢最“反差萌”的爱好,那必须是养猫。他曾在采访里说:“我们家现在有五只猫,两只布偶,三只狸花,个个都是‘大爷’。”微博里也常晒猫:一只橘猫瘫在沙发上,他蹲在旁边举着逗猫棒,配文“本宫伺候小主子用膳”;还有一次夜里发视频,猫咪踩在他手背上睡觉,他小声说:“别动,怕它醒,这祖宗比我金贵。”
有次被问“怕不怕猫毛弄脏西装”,他直接摆摆手:“西装哪有猫重要?它们就是我的孩子。”你看,那个在舞台上气场两米八的歌王,在猫咪面前就是个会半夜起来添猫粮、铲猫砂的“全职奶爸”,硬生生被宠成了“猫奴”。
三、研究美食:从“油腻大叔”到“厨神”,油烟里的烟火气
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他曾是娱乐圈著名的“胖子”,但很少人知道,他对烹饪的热爱一点不比唱歌少。他曾在节目里自创“刘家红烧肉”,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冰糖炒出糖色,加八角桂皮慢炖,出锅时肉香四溢,连评委都竖大拇指:“这味儿,比我妈做的还正!”
更绝的是,他连做煎饼果子都讲究:面糊要稀稠适中,鸡蛋要摊成金黄色,薄脆得咔咔响,最后撒上葱花香菜,自己啃得满嘴油,还美滋滋地说:“这比K歌实在,肚子饱了,心就满了。”后来为了健康,他戒了重油重盐,研究起养生菜,什么银耳莲子羹、清蒸鲈鱼,做得有模有样,微博偶尔晒一张菜谱,配文“今日健康餐,姐妹们学起来”,活脱脱一个“退休大叔范儿”。
四、收藏老物件:从“音乐人”到“历史迷”,旧物里的时光密码
你可能不知道,刘欢还是个“收藏控”,但藏的不是名牌包包或珠宝古董,而是些“破铜烂铁”——比如老式收音机、上世纪的乐谱、甚至胡同里拆下来的门墩。
他有一台上世纪50年代的“红灯”收音机,外壳掉了漆,但旋钮一转,还能放出咿咿呀呀的京剧。有次在节目里,他摸着收音机说:“这比我岁数都大,但每次听它,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坐在北京胡同的槐树下,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还有一叠泛黄的国际歌乐谱,是他特意从潘家园淘来的,“你看这手写的字,多有劲儿,现在的打印字可没这温度。”
爱好里的“真”:为什么他活得这么“有意思”?
说真的,现在很多明星不是忙于“营业”就是陷在“人设”里,而刘欢却用这些“笨爱好”把自己活成了个“快乐普通老百姓”。书法让他静得下心,撸猫让他软得下腰,做饭让他暖得了胃,收藏让他记得住根。这些爱好不赚钱不吸粉,却让他不管在哪个阶段,都能找到内心的锚点。
就像他常说的:“人这一辈子,得给自己留点‘没用’的事。唱歌是给别人听的,但这些爱好,是给自己过日子的。”是啊,真正的艺术和生活,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就藏在毛笔的墨香里、猫咪的呼噜声里、一菜一汤的热气里。那个唱着从头再来的刘欢,其实早就用爱好告诉我们:能把平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才是最牛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