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刘刘欢的欢’,到底藏着娱乐圈多少‘不装’的底色?”

提到刘欢,你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是什么?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啊”的豪迈?还是我是歌手里戴帽子、穿大褂的身影?或者是那句“我从没想过我会成为一个偶像,我只是想唱歌”的实在?可今天想聊点不一样的——不是他的成就,不是他的头衔,而是他那三个字里藏着的“真”:刘欢的刘,刘欢的欢,还有那个叠起来的“刘欢的欢”。

一、刘欢的“刘”:从胡同走出来的“笨小孩”,不包装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刘欢的根,扎在北京最普通的胡同里。他1959年出生在西城区,胡同里的孩子没那么多弯弯绕绕,说话直,做事也直。小时候的他,胖乎乎的,爱听收音机里的相声,更爱扒着家里的旧钢琴瞎按——那时谁也想不到,这个总被妈妈喊“小胖子”的孩子,后来会成为乐坛的“活化石”。

刘欢的刘刘欢的欢

有次采访,他笑着说:“我们家那会儿住筒子楼,邻里间没秘密,我唱歌跑调,邻居大妈隔着窗户喊‘小刘啊,歇会儿嗓子吧!’”这哪是明星的童年?活脱脱就是我们身边那个爱显摆、又有点笨拙的邻家大哥。后来成名了,有记者问他怎么应对“偶像包袱”,他挠挠头:“我有什么包袱?我爹我妈都是普通工人,我从小吃炸酱面长大,又不是天上的仙儿。”这不是谦虚,是刻在骨子里的“刘”——不伪装,不端着,把自己当个人,而不是个“人物”。

二、刘欢的“欢”:生活里的“乐天派”,唱的是烟火

有人说刘欢“严肃”,毕竟他戴着个标志性的帽子,一坐就是几小时,谈音乐时眉飞色舞,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骨子里是个“欢人”。他的欢,不是挂在脸上的假笑,是刻在生活里的乐观。

记得他上综艺歌手时,有次后台化妆师给他整理帽子,他说:“别太紧,我得留着脑袋想事,留着嗓子唱歌,留着乐呵的心情。”有次学员紧张得手心冒汗,他拍拍人家的背:“怕啥?唱错了就唱错了,反正我小时候跑调比你还狠。”他爱喝酒,尤其爱跟朋友胡同里的小饭馆撸串,喝高兴了就扯着嗓子唱往日时光,调子跑得十万八千里,却把所有人都逗乐了。

他的歌,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是烟火里的欢。弯弯的月亮唱的是胡同口的夜,千万里里的“千万里,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唱的是每个游子的乡愁。连好汉歌,他都说:“我不是演李逵,我就是个爱喝酒、爱交朋友的北京爷们,李逵心里那点痛快,我懂。”他的欢,是接地气的欢,是能让普通人听着听着,就跟着晃脑袋、心里暖洋洋的欢。

三、“刘欢的欢”:叠出来的“真”,是娱乐圈的“稀有物种”

为什么非得说“刘欢的刘欢的欢”?因为这个叠字,藏着他最难得的地方——对“真”的坚持。娱乐圈里,“人设”是常态,但刘欢从来没有“人设”,或者说,他的“人设”就是“不设人设”。

他做中国好声音导师,别的导师卖情怀、讲套路,他直接说:“别听那些虚的,嗓子行不行,技巧对不对,我一句就能听出来。”有次学员想选一首“流行”的歌搏关注,他皱眉:“流行不代表好,你嗓子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试试能展现你的歌?”结果那学员后来感激地说:“刘老师一句话点醒我,原来唱歌不是为了红,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嗓子。”

在家庭里,他是女儿刘一丝的“欢爸”。网上流传过他接送女儿放学的照片,穿着普通的T恤牛仔裤,背个双肩包,跟接孩子的普通爸爸没啥两样。有次采访被问怎么教育孩子,他说:“我没啥教育方法,就是跟她说实话。她想当歌手,我告诉她‘这条路苦,得练功,得挨骂’,她想做科学家,我说‘那得啃书本,不能偷懒’。”他不包装自己“完美父亲”的形象,不给孩子画大饼,就实话实说,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有一次,他在采访里说:“有人说我‘不合群’,我不否认。但我觉得,合群干嘛?把时间花在写歌、陪家人、跟朋友喝两杯上,不比在酒桌上笑呵呵有意义?”这话听着“冲”,却戳破了娱乐圈的虚浮——多少人为了“合群”,把自己活成了面具下的“假人”?而刘欢,就这么“不群”地“真”了几十年,活成了娱乐圈的“稀有物种”。

写在最后:娱乐圈最缺的,就是刘欢的“刘”和“欢”

说到底,“刘欢的刘刘欢的欢”,拆开看是两个字,合起来却是一种态度:“刘”是做人的底色——不伪装,不浮夸,根扎在哪里,就长成什么样;“欢”是做事的温度——不敷衍,不套路,把自己的热忱酿成歌,唱给别人听。

如今的娱乐圈,流量换了一拨又一拨,热搜来了又走,但像刘欢这样,把名字当标签,把真诚当信仰的人,却越来越少。我们为什么怀念刘欢?或许不是怀念他的歌,是怀念那个“不装”的年代,怀念那个敢把“真”字顶在头上,活成光的人。

下次再听刘欢的歌,不妨想想:他唱的哪句,藏着“刘欢的刘”?又藏着“刘欢的欢”?或许,你我能在里面,找到自己心里最想要的那个“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