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30年后还在循环播放?刘欢三国演义原版经典到底有多“顶”?

要说电视剧配曲里哪首能让“80后”“90后”瞬间回到童年电视机前,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绝对能排进前三。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播出时,多少孩子守着电视机,不是为了看烽火连城的战场,而是为了等那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风春风”——刘欢一开嗓,整个三国的悲怆与壮阔,像画卷一样在眼前铺开。

刘欢的三国演义原版

这些年,无数歌手翻唱过这首歌,摇滚版本、流行改编层出不穷,但听来听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为什么偏偏刘欢的原版,30年来没人能超越?它背后藏着多少创作时的“较真”,又让一代人反复咀嚼到今天?

刘欢接下“硬骨头”:为三国写“骨血”,不是唱个调儿那么简单

刘欢的三国演义原版

1993年,央视版三国演义进入后期制作,总导演王扶林想找一个人:既要唱出历史的风云变幻,又要透出人物的苍凉感。有人提议刘欢——当时他凭少年壮志不言愁火遍全国,可“主旋律歌手”的标签,能撑起三国的厚重吗?

刘欢一开始是犹豫的。“三国不是打打杀杀,是权谋、是人性、是时间的洪流。”他后来在一次采访中说,“我怕自己唱浅了。”但当他拿到剧本,看到桃园三结义、诸葛亮借东风、关羽走麦城这些片段,突然懂了:“这唱的不是英雄,是‘人’,是每个‘人’在时代里的无奈与抉择。”

接下活儿,刘欢开始了“沉浸式”准备。他泡在图书馆读三国志,听京韵大鼓、古琴曲找韵律感,甚至跟着戏曲老师学京剧的“脑后音”——他要的不是“流行唱法”,是一种能让中国人一听就“起鸡皮疙瘩”的“中国味”。

30年前的录音棚:没有修音设备,靠一遍遍“熬”出灵魂

现在录音靠修音,一句不行切一句,可刘欢当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棚里,是真“拼”。

作曲家谷建芬写出的旋律,跨度极大,低音像长江的暗涌,高音像战马的嘶鸣。刘欢为了练气息,每天早上在故宫筒子河边喊“数来宝”,把肺活量练到能连续唱8个16分音符不换气。录音时,他要求关掉空调——“空调声太吵,我要听清楚每一个气口”。

录音师回忆,有一句“是非成败转头空”,刘欢唱了17遍。不是跑调,而是他觉得第1遍太“飘”,第5遍太“悲”,第12遍又太“硬”,直到第17遍,他用带点哑的“真声”收尾,才唱出那种“看透世事却放不下执念”的苍劲儿。当时没有数字修音,最后版用的就是一次成型的“毛片”——连咳嗽都没剪。

更绝的是编曲。谷建芬原本想用交响乐烘托,但刘欢说:“三国是中国人的三国,得用中国乐器。”于是有了李光明的笛子(象征“运筹帷幄”)、王开的古筝(勾勒“沙场烽烟”)、刘鸿的琵琶(点出“红颜薄命”)……中西乐器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像赤壁火攻一样“撞”在一起——鼓声如雷,笛声如箭,刘欢的人声像艘在浪里穿行的船,稳稳地把所有声音“兜”住了。

为什么“无人能超越”?它唱的不是三国,是我们每个人的“未竟之志”

滚滚长江东逝水火了30年,不是因为“怀旧”,是因为它戳中了中国人藏在心里的“三国情结”。

小时候听,只觉得“浪花淘尽英雄”大气;长大了听,才懂“白发渔樵江渚上”里的孤独。刘欢的唱法,没有刻意的“炫技”,却每个字都有故事:唱“青山依旧在”,胸腔里是历史的厚重;唱“几度夕阳红”,声音里是岁月的叹息;唱“惯看春风秋月”,嘴角的微笑又透着通透。

有人说“现在的歌手技术更好了”,但刘欢的版本里,有“人”——有他对历史的敬畏,对角色的共情,对音乐较真的劲儿。就像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不是刀锋利,是拿刀的人有“魂”。当年导演王扶林听完试音,只说了一句话:“欢儿,你不是在唱歌,你‘活’成三国了。”

30年过去了,短视频上总有人问“为什么现在的歌没以前有味道”。或许答案就藏在刘欢的录音棚里:他没有把三国演义当成“任务”,而是当成“心血”;没有把观众当成“流量”,而是当成“知音”。当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前奏响起,我们想起的不只是电视剧,是那个“少时不懂三国,懂时已是中年”的自己——而刘欢用一首歌,给我们的青春,给中国的三国,留下了一个永不褪色的注脚。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