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冬天,一档叫中国之星的音乐综艺悄悄开播。没有流量炒作,没有话题炒作,只有刘欢、林忆莲、辛晓琪三位导师坐镇,和一群“非主流”但实力爆棚的歌手。刘欢作为音乐总监,带着他的一众“弟子”在舞台上留下无数惊艳瞬间——可如今十年过去,很多人只记得萨顶顶、袁娅维,却忘了当年那些跟着刘欢“冲杀”的音乐人,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扎西尼玛:从草原之子到非遗守护者,刘欢口中的“灵魂歌者”
刘欢在中国之星里最常提的,就是扎西尼玛。这个来自四川阿坝的藏族歌手,穿一身传统藏袍,抱着吉他开口,声音就像草原上的风,能把人心里的褶皱都吹平。他唱的离歌莫尼山时,刘欢在后台跟着哼唱,眼睛里闪着光:“这是真正的‘民族音乐’,不是写给游客听的‘异域风情’。”
那时的扎西尼玛,还只是一个在小县城酒吧驻唱的音乐人,连普通话都说不太利索。刘欢为了让他放松,特意找来翻译,甚至亲自帮他调整歌词发音。决赛夜他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台下观众有人抹眼泪,有人跟着打拍子,最后拿了亚军。很多人以为他会就此走红,可扎西尼玛拒绝了所有综艺邀约,转身回了阿坝。
现在,他在家乡创办了“草原音乐课堂”,教牧区里的孩子唱藏族民歌,还带着团队走遍甘孜、阿坝,搜集快要失传的“歌墟”调子。上个月看到他的视频,还是在海拔4000米的牧场上,教一群光脚的孩子唱歌,背景是连绵的雪山。他说:“刘欢老师当年告诉我,‘音乐不是用来红的,是用来传的’。我现在算懂了。”
袁娅维:从刘欢的“小黑马”到格莱美评委,她把“灵魂乐”唱给了世界
提起刘欢弟子,绕不开袁娅维。当年她穿着皮裤、戴着墨镜唱Love Me Today,刘欢直接拍案:“这就是华语乐坛缺的‘灵魂乐’!”可很少有人知道,袁娅维在参加节目前,已经在酒吧唱了十年爵士乐,甚至想过放弃音乐去开咖啡店。
刘欢成了她的“救星”。为了帮她改歌,连续熬了三个通宵,连节目组都劝“导师您休息吧”,他却说“这孩子的声线太珍贵了,不能耽误”。决赛时袁娅维紧张到发抖,刘欢走到她身边,轻轻说:“别想着赢,就想着把你心里最‘真’的东西唱出来。”最后她拿了冠军,签约唱片公司,发专辑时刘欢还亲自担任制作人。
现在,袁娅维已经是华语乐坛最“国际化”的歌手之一,去年成了格莱美评委,和传奇乐队Earth, Wind & Fire同台演出。前不久她在采访里说:“没有刘欢老师,我可能还在哪个小酒吧里唱飞机场的10:30。他不是‘教’我唱歌,是‘唤醒’我对音乐的爱——他让我知道,‘不一样’不是缺点,是底气。”
萨顶顶:从“山寨Lady Gaga”到“音乐诗人”,刘欢帮她找回了“中国根”
萨顶顶当年参加节目,争议特别大。之前她以“万物生”走红,却被批“模仿Lady Gaga”,穿长裙戴头饰,唱着听不懂的“自创语言”。刘欢力排众议把她招进战队,说:“她的音乐里藏着中国密码,只是大家没听懂。”
为了帮她“正名”,刘欢带着她一头扎进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村寨。在一个偏苗寨里,他们听到一位侗族老奶奶唱“大歌”,刘欢立刻拿出手机录音,萨顶顶蹲在地上跟着学,眼泪掉个不停。“老师,原来我以前唱的那些‘符号’,都是从这里来的。”她后来回忆。
节目里萨顶顶唱恍如来者,把侗族大歌和电子乐融合,舞台效果震撼。刘欢点评:“你看,这才是‘中国风’不是‘中国旗’。”现在,萨顶顶成了“世界音乐”的代表人物,用她的话说“唱的是中国,给世界听”。去年她在联合国演唱希格里,台下各国代表起立鼓掌,刘欢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她演出照,配文:“她终于找到回家了。”
鲁昕儿:从“音乐剧精灵”到高校教授,她把刘欢的“较真”传给了下一代
鲁昕儿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她在中国之星里的表现,至今被老观众称为“教科书级别”。作为音乐剧科班出身的歌手,她唱Concerto Pour Une Voix时,高音穿云裂石,连林忆莲都忍不住夸“技巧和情感都太完美”。
其实鲁昕儿当时已经小有名气,演过音乐剧蝶,拿过话剧金狮奖,却总觉得“音乐这条路越走越窄”。刘欢看出了她的迷茫,私下找她聊天:“你别把‘成名’当成目标,你要做的是‘留下好作品’。”
后来鲁昕儿真的沉下心来,毕业后进了中央戏剧学院当老师,教音乐剧表演。现在她的学生里,有的在声入人心崭露头角,有的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她在朋友圈发过一段视频,学生们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她说:“刘欢老师当年教我‘音乐要真诚’,现在我把这句话教给我的学生。不红没关系,只要他们唱的每一首歌,都能像当年他在台上那样,有人听进心里。”
刘欢的“弟子经”:他从不“造星”,只“造匠”
翻看中国之星的旧视频,会发现一个细节:刘欢很少夸弟子“唱得好”,更多时候是说“你这个编曲里加的笛子,和歌词里的‘乡愁’贴上了”“这首歌的情绪递进,你能再慢半拍,让听众‘走进去’”。
他就像一个“老工匠”,打磨着每个弟子的音乐细节。扎西尼玛的藏语发音不准,他一句句教;袁娅维改编的英文歌太“花哨”,他帮她删减冗长的转音;萨顶顶想用太多电子元素,他拉着她去听古琴曲找灵感……
所以中国之星的弟子们,没有一个是“流量明星”,却都是“宝藏歌手”:他们可能不常出现在热搜上,但只要他们开演唱会,门票必秒光;他们可能不参加综艺,但只要提到“实力唱将”,观众第一个想到他们。
这或许就是刘欢的“音乐哲学”——好的音乐不是“造”出来的,是“养”出来的。就像他在节目里说的:“歌手不是‘偶像’,是‘匠人’。匠人要做的事,就是把心里的‘真’,用音乐传出去。”
十年过去,中国之星成了华语乐坛的“传说”,刘欢的弟子们也成了各自领域里“撑着腰”的人。他们或许没有大红大紫,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音乐的“根”。就像扎西尼玛在雪山下教的那些孩子,袁娅维在格莱美舞台上唱的中国调子,萨顶顶传到世界的“中国密码”……
原来,最好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制,而是让每个弟子带着老师的“匠心”,走出自己的路。这大概就是刘欢作为“音乐导师”,最了不起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