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圆”在哪儿?当国民歌王褪去光环,我们反而更爱他这份“不完美”的圆满?

提到刘欢,你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词是什么?是“中国流行音乐教父”的称号,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还是弯弯的月亮里“思念你的忧伤”的深情?这位在乐坛屹立四十年的歌者,明明有无数“高光时刻”,可最近“刘欢圆”这个词突然火了。不是说他身材圆润了,也不是说演唱会门票“圆梦”售罄——而是说,他活成了我们普通人心里“最想成为”的样子:懂专业、有温度、敢放下,还带着点可爱的“不完美”。

刘欢圆

“圆”的不是身形,是四十年音乐的“棱角”与“温度”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刘欢的歌,三十年前能火遍大江南北,三十年后仍能让年轻人循环播放?这大概就是音乐的“圆”——不是圆滑的妥协,而是时间的沉淀,是把每一分热爱都揉进了旋律里。

刘欢圆

早在1987年,刘欢唱了少年壮志不言愁,那声音里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儿,像是给改革开放初期的年轻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后来他唱好汉歌,用R&B的腔调演绎中国风,把通俗唱出了厚重感;他唱从头再来,给下岗工人唱出了“从头越”的底气;再后来我是歌手里,他拖着病体唱千万次的问,舞台上的他气喘吁吁,却把“千万里我追寻着你”的深情唱进了每个人心里。

说真的,现在的歌手谁不会点炫技?但刘欢的“不一样”,在于他把技术“藏”进了情感里。他的高音从来不是“炫技的工具”,而是情绪的“出口”;他的演唱没有浮夸的表演,就是站在话筒前,用眼神和声音跟你“讲故事”。这种“专业到骨子里”的圆融,才是真正让人服气的。

刘欢圆

“圆”的也不是人设,是把“架子”摔了之后的“烟火气”

以前总觉得,像刘欢这样的“大艺术家”,大概永远都是端着的——说话慢条斯理,眼神里带着距离感。可这几年,他反而成了娱乐圈里的“显眼包”:在综艺里跳科目三,被网友吐槽“大爷的腰扭出了灵魂”;和女儿刘一丝同台,笑得像个拿到糖的孩子;采访里被问“唱了这么多年累不累”,他摆摆手说:“累什么?能把心里唱出来,比什么都痛快。”

记得中国好声音的时候,有位选手紧张到忘词,刘欢直接拿起谱子说:“没事,我跟你一起唱。”后来才知道,那首歌他早就烂熟于心,可他就是愿意陪着选手“慢慢来”。有人说他“没有导师架子”,他却说:“什么架子?我是来听歌的,不是来‘教’唱歌的。”这种放下身段的真诚,比任何“人设”都来得动人。

你看,真正的“圆满”从来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敢于把“不完美”摊开给人看:他会为了一首歌纠结半个月,也会因为网友的调侃哈哈大笑;他能唱出九天揽月的壮阔,也会蹲在地上跟女儿玩过家家。这种“接地气”的圆,反而让他成了“最不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圆”的更是对音乐的“死磕”与“热爱”:从“独孤求败”到“传道授业”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其实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主修的是“西方音乐史”。可就是这么一位“学院派”,却从未把自己“困在象牙塔”里。他总说:“音乐是活的,不能只躺在书本里。”

这些年,他除了唱歌、做节目,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了“教人”上。他办大师课,免费的,谁想听就来;他给年轻歌手写歌,不要版权,只说“好好唱,对得起音乐”;就连参加综艺,他也总想着“能不能让更多人喜欢音乐”。

有次采访,记者问他:“您现在什么都有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他想了想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让好音乐被更多人听见。只要还能开口唱,这事儿就不能停。”你看,这种对“热爱”的坚持,从年轻到年老,从“独孤求败”到“传道授业”,本身就是一种最动人的“圆”——把一个人的热爱,变成了一群人的热爱。

我们为什么爱“刘欢圆”?因为他让我们相信:慢慢来,终会圆满

说真的,现在的社会太“卷”了:年轻人急着成功,中年人急着“上岸”,我们总怕自己“落后了”。可刘欢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圆满,不是“一夜成名”,而是“慢慢熬出来的”;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带着棱角也带着温度”。

他就像一坛老酒,年轻时辛辣,岁月里醇厚;又像一棵大树,根扎得深,枝叶才能茂盛。他让我们知道:不必急着“发光”,先让自己“丰盈”;不必害怕“不完美”,那些经历过的、坚持过的,终会变成“圆满”的一部分。

所以,“刘欢圆”到底圆在哪儿?圆在四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圆在放下身段的真诚,圆在对音乐“死磕”的执着,更圆在“活成自己”的底气。这样的“圆”,不正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在追寻的吗?

你说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