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和“鸡”字到底有啥渊源?十年前云南山区的那个“约定”,如今让他红了眼眶?

说起来刘欢,台上的他永远是那个气场两米八的歌者——唱弯弯的月亮时声音能揉进月光,吼好汉歌时又能把人拉回梁山泊边。但你要是翻翻他十年前的“老账”,可能会撞见一个“反差萌”的画面:这位乐坛泰斗,竟然蹲在云南山区的鸡棚前,对着几只芦花鸡研究半天,最后还和村民约好了“让鸡走出大山”。

这事得从2015年夏天说起。那时刘欢跟着公益团队去了趟云南怒江大峡谷,山路陡得能揪心,村民们住的木房摇摇晃晃,村口的小学教室窗户没玻璃,风一吹呼啦啦响。当地干部领着他转村,指着半山腰几间破棚子说:“刘老师,那是咱村唯一的养鸡场,养了200多只鸡,都是散养的,肉香蛋鲜,可山路难走,运不出去,堆在村里也只能慢慢坏。”

刘欢没说话,蹲下身扒着棚子往里看。几只芦花鸡正啄食地上的虫草,羽毛光亮却挤在潮湿的棚里,鸡粪味混着霉味飘过来。旁边一个70多岁的李大爷搓着手叹气:“刘老师,咱这鸡是吃虫子长大的,喂粮食长大的,可就是没人要,卖不掉,就只能留着过年了。”

刘欢 鸡

“鸡不差,就差路。”刘欢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周围的安静下来。他直起身,指着远处的山:“路能通,鸡就能飞出去。”

从那天起,刘欢好像跟“鸡”较上了真。回北京后,他真把这事挂在了心上。朋友问他最近忙啥,他笑:“帮山里人卖鸡呢。”有做生鲜的朋友不信,觉得他“大歌星犯不着”,他却掏出手机,翻出照片指着:“你看这鸡,跑着觅食,吃的都是山泉水,比咱城里的饲料鸡强多了。”

没过几天,他真拉着朋友飞了趟云南,带着专业的人去村里评估鸡场。那天他穿着夹克裤,蹲在鸡舍边帮忙消毒,手指沾着鸡粪也不在意,还跟着村民学给鸡拌饲料,一边拌一边说:“这饲料得加点玉米,鸡吃了才有劲下蛋。”村里人看着这个平时在电视里光彩照人的大明星,如今满身鸡粪地干活,有人小声嘀咕:“刘老师比咱养鸡户还懂鸡啊。”

他真懂。他查了资料,说散养鸡的生长周期要6个月以上,比笼养鸡多一倍时间,但肉质紧实,营养价值高;他记住了村民说的“芦花鸡下蛋多,土鸡蛋蛋黄是橙红色的”;甚至帮村民设计了包装,印着“怒江散养芦花鸡”,下面还配了句“刘欢为你吆喝”。

2015年冬天,第一车“刘欢推荐”的怒江跑山鸡运到了北京。刘欢没让进超市,而是自己在朋友圈吆喝,又联系了几家餐馆,说“先试吃,不好吃不要钱”。没想到,厨师一尝,炸鸡腿外酥里嫩,炖鸡汤鲜得眉毛都要掉了,餐馆直接下了500只的单子。消息传回云南,村里人连夜杀鸡、打包,李大爷捧着刚煮熟的鸡蛋,塞给刘欢:“刘老师,你尝尝,这鸡蛋甜。”

他接过鸡蛋,在石头上轻轻一磕,蛋白清亮,蛋黄鼓鼓的。他咬了一口,笑着说:“甜,比蜜还甜。”

后来这事被网友扒出来,照片和故事传得满天飞。有人说“原来歌神不仅歌牛,干实事也这么牛”,有人说“这才是偶像该有的样子,不靠人设靠实干”。还有人翻出他2016年在采访里说的话:“帮老百姓卖几个鸡,算啥?能实实在在让他们多挣点钱,比啥都强。”

其实这已经不是刘欢第一次“跟鸡较真”了。早年间他去贫困地区采风,见过村民因为卖不出土鸡过年都吃不上肉;做公益时,他总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捐钱,不如帮他们把东西卖出去。有人问他“为啥总在意这些小事”,他回答:“对老百姓来说,一只鸡就是一顿饺子,就是孩子的学费,不是小事。”

今年夏天,有记者再去那个云南山村,发现养鸡场已经扩大到了2000只鸡,有了专门的冷链车,鸡蛋运到了上海、广州,甚至卖到了国外。李大爷见到记者就笑:“现在咱村成了‘明星养鸡村’,刘老师每年还写信来,问鸡长得咋样。”

而刘欢呢?前阵子他在节目里唱了首好人好梦,有人问他“现在还关心山里的鸡吗”,他拿着话筒想了想,笑着说:“怎么会不关心呢?今年应该能卖得更好吧?它们可是下过‘金蛋’的鸡。”

你说刘欢和“鸡”有啥关系?不是啥八卦绯闻,也不是商业代言,就是一个大明星和一群山里鸡,还有一群老百姓之间,一段暖了十年的“约定”。他没靠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搞什么作秀,就蹲在鸡棚前、操着真心,让那些“下蛋能手”真的飞出了大山,也让“德艺双馨”这四个字,变得有滋有味,有鸡有肉。

下次再听刘欢唱歌,你可能会多想一层:那高亢的声线里,是不是藏着一群芦花鸡的扑腾声?那份踏实和温暖,或许比任何旋律都更让人动容。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