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唱功封神却偷偷练了二十年二胡?这门乐器藏着他音乐里最“土”的根?

提起刘欢,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千万次的问里穿透时光的深情,还是好声音里戴着一顶棒球帽、幽默调侃导师的“老艺术家”?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以“中国流行音乐教父”之名响彻乐坛的歌手,私下里有个跟二胡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秘密”——甚至有人调侃,他的嗓子能唱得那么“有故事”,或许是因为那两根琴弦,早就给他的人生调好了音。

“二胡刘欢”不是外号,是他音乐的“另一套操作系统”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刘欢的歌总带着一股“接地气”的劲儿?无论是弯弯的月亮里的烟火气,还是从头再来里的生活劲儿,明明是流行歌曲,却总透着民乐的“根”。这背后,藏着他和二胡几十年的“暧昧”。

二胡刘欢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刘欢,学的不是声乐,是“科班出身”的音乐理论。但比起在纸面上推敲和声,他更爱钻进胡同里,听街头艺人拉着二胡唱二泉映月。他曾在一个采访里笑着说:“二胡这玩意儿,不像钢琴那么‘端着’,它就像胡同里的老北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两根弦能把人的五脏六腑都拉得明明白白。”

后来他写歌,总习惯在钢琴谱旁边,用二胡试旋律。写好汉歌时,那句“嘿咻嘿咻”的节奏,最初就是他用二胡拉的“滑音”——“你听,是不是跟挑扁子、喊号子的感觉一样?没有二胡,那歌可能就‘飘’了。”对他来说,二胡不是“爱好”,是音乐的“另一套操作系统”:它能帮他把西洋乐的和声“翻译”成中国人能听懂的“土话”,把复杂的感情,用最简单的方式,揉进弦里。

他拉的不是二胡,是对“老东西”的偏执

娱乐圈里,明星玩乐器的不少:钢琴、吉他、小提琴……大多是“能拿出手”的雅玩。但刘欢的二胡,却带着一股“不合时宜”的“土”。

有次录综艺,休息间隙,他掏出一把磨得发亮的旧二胡,坐在后台拉夜半歌声。琴声一起,原本喧闹的棚里突然安静下来——那不是舞台上的“刘欢式唱腔”,是沙哑、低沉,带着点岁月感的“拉弦”,像在讲一个陈年的故事。导播忍不住把镜头切过去,他摆摆手:“瞎拉,别拍。”但眼睛却没离开琴弦,手指在两根弦上跳来跳去,像在跟老朋友聊天。

后来才知道,这把二胡他用了快30年,是早年他去敦煌采风,从一个老艺手里买的。“老东西了,木头皮都包浆了,但拉出来的音,就是新琴没有的‘劲儿’。”他对这种“老东西”的偏执,不止于二胡:写歌爱用老腔调,唱歌爱带“颤音”,甚至说话都带着点老北京的“拐弯儿”。有人说他“守旧”,他却乐呵呵:“音乐这东西,光‘新’不行,得有‘根’。二胡就是我的‘根’,拉拉它,我就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为什么“二胡刘欢”比“歌坛刘欢”更让人动容?

这些年,我们看到刘欢站在舞台上的次数越来越多:从歌手的“王者归来”,到好声音里带着学员弹琴,他永远是那个用声音征服观众的大佬。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背地里练二胡,练到手起茧子——不是为了表演,就是为了“自己痛快”。

他曾说:“我唱歌是给听众听的,拉二胡是给自己听的。有时候心里堵得慌,拉一曲二泉映月,眼泪就下来了,比喝酒还管用。”这大概就是最真实的刘欢:他可以是一束光,照亮整个舞台;也可以是一个普通人,用两根琴弦,安放自己的喜怒哀乐。

所以啊,“二胡刘欢”这个称呼,不是调侃,是认可——认可一个艺术家在“名利场”外,始终守着的那份纯粹。下次再听刘欢的歌,不妨留意一下:那旋律里的“人情味”,或许正是那把旧二胡,悄悄揉进去的。

毕竟,能把流行歌曲唱得“有根”的人,心里一定住着个“拉二胡的老北京”。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