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一个2015年的视频,刘欢在台上唱从头再来,台下坐着农民工兄弟,唱到“看成败人生不过是从头再来”时,他突然抹了把眼角。弹幕里飘过一句:“刘欢老师现在‘下岗’了吧?”我愣了下——我们这代人听着他的歌长大的“顶流”,怎么就和“下岗”扯上关系了?
要说“顶流”,刘欢年轻时可没输过谁。90年代的华语乐坛,他是“磁带时代的销冠”:一张弯弯的月亮卖了上百万张,大街小巷的小店门口都在放;他是央视春晚的“常青树”,1990年第一次上春晚,和韦唯唱亚洲雄风,那嗓子直接把“气势”俩字刻进了DNA;他更是电视剧金曲的“代名词”,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千万次的问里“千 百次 我追寻”,多少人是跟着他的音调长大的?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突然“沉”了。综艺少了,采访少了,甚至连公开露面都屈指可数。2012年当中国好声音导师,他在台上话不多,可点评一句,就能让学员红了脸;再后来,连好声音都不参加了,有人说他“过气了”,有人调侃“刘欢下岗了”。
后来才知道,他不是“下岗”,是“转岗”。早在2000年,他查出血管瘤,医生说“不能再熬夜、不能过度劳累”。可那时候正是他最拼的时候,录音棚里一待就是几天,演唱会前一周只睡三四个小时。病倒后,他慢慢把工作重心从“台前”挪到“幕后”——教学生、做音乐节目策划、偶尔开演唱会,但从来不会为了曝光透支身体。
有次记者问他“不担心被新人取代吗”,他笑着说:“歌是唱给耳朵听的,不是唱给热搜看的。观众还记得你的歌,你就没下岗。”这句话突然让我想起那些年:KTV里永远有人点好汉歌,手机音乐APP里他的歌下面总有人评论“一听就是童年”;连00后听甄嬛传的主题曲凤凰于飞,都会惊呼“原来刘欢的声音这么有故事”——你看,真正的“顶流”,从来不是靠天天上热搜撑着,而是靠作品刻在时光里。
娱乐圈最不缺的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多少人红了之后拼命接商演、上综艺,生怕观众忘了自己?可刘欢好像不着急。有次去大学讲课,学生问他“现在流行说唱,您怎么看”,他说:“音乐哪有什么过不过时的,只有走不走心。要是真有本事,几十年后还有人听你的歌,那才叫本事。”
现在的刘欢,偶尔会在社交平台晒晒自己的生活:偶尔弹弹钢琴,带女儿出去玩,或者在课堂上跟学生聊音乐。去年有网友在北京偶遇他,没戴墨镜没戴口罩,就穿着普通的夹克,在路边买烤红薯,有人要合影,他笑着摆摆手:“别拍了,红薯该凉了。”——这哪像“下岗”的顶流?明明是把日子过成了诗。
所以刘欢真的“下岗”了吗?或许吧,他下岗了娱乐圈的“流量游戏”,却上岗了我们心里的“怀旧金曲榜”。当我们在讨论谁谁谁过气的时候,是不是该想想:真正的“不下岗”,从来不是活得像烟花一样短暂,而是像老酒一样,时间越久,越有味道?毕竟,能让几代人跟着哼唱的歌,才是一个艺术家最硬的“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