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个视频,差点把我手机给扔了——屏幕里是个才两岁多的小不点,裹着尿不 wearing 印着卡通图案的连体睡衣,小肉脚丫子悬在半空晃悠,嘴巴却一张一开,正奶声奶气地唱“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没错,就是刘欢老师的好汉歌。
你别以为是他瞎哼,那调子跑得比隔壁邻居家跑丢的狗还远?不不不,人家居然卡得准!虽然咬字还带着点“奶凶”,像刚啃完一口奶嘴含混不清,但“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字字都砸在旋律的拍点上,小手还跟着拍子拍大腿,得意得像刚赢了糖果的小大人。
评论区直接炸了:“这什么神仙宝宝?刘欢年轻的时候都没这么萌吧?”“两岁啊!我两岁的时候还在抢人家手里的拨浪鼓呢!”“救命,我家娃三岁数到十都费劲,这怎么开口就是好汉歌?”
说真的,我刷娱乐圈视频十年,见过五岁弹钢琴的神童,七岁跳芭蕾的小孩,但两岁唱刘欢歌的,还是头一回见。刘欢的歌什么概念?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他是“内地歌坛大哥”,唱好汉歌霸气侧漏,唱弯弯的月亮能唱出江南水乡的温柔,但他的歌对气息、音域、情感控制的要求,别说两岁,就连很多成年人都驾驭不了。就说好汉歌里那句“嘿,嘿,嘿!”的爆发力,没点肺活量和底气,唱出来跟破锣似的,可视频里的小不点,居然吼出了那么点“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稚气豪迈,把我看得又想笑又觉得离谱——这孩子是偷偷背着我报了声乐班吗?
后来点开主页才发现,人家还真没“特意练”。妈妈说,孩子从几个月大起,只要家里放刘欢的歌就不哭不闹,小脑袋还会跟着晃,后来会说话了,就天天跟着哼“风风火火闯九州”,大人也没刻意教,就是他爱听,就放,慢慢自己就唱会了。
这让我想起之前认识的那个小琴童,三岁开始学钢琴,每天练琴四小时,手指练肿了哭完接着练,最后考了十级,但有一次偷偷跟我说:“我现在看到钢琴就想吐。” 现在想想,同样是“小孩会才艺”,一个是跟着兴趣自然生长,长出了音乐的小嫩芽;另一个是被家长推着赶着,硬生生把喜欢练成了“任务”。这两岁小孩唱刘欢歌的视频,为什么让人看着觉得舒服?大概就是因为它“没目的”——不是为了考级,不是为了上节目,甚至不是为了拍视频给网友看,就是单纯觉得“好听”“好玩”,就像我们小时候学唱儿歌一样,纯粹到让人觉得珍贵。
不过话说回来,网上还是有不少人担心:“这么小就学这么难的歌,会不会把嗓子唱坏?”“会不会太早给娃压力,变成‘爸妈没完成的梦想’?” 这担忧也不是没道理。我之前采访过一位儿童声乐老师,她说两岁小孩的声带还没发育好,像好汉歌这种高音、爆发力强的歌,确实不适合经常唱,偶尔哼哼没关系,但刻意训练反而可能损伤嗓子。其实啊,小孩子对音乐的敏感度是天生的,有些孩子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有些孩子能听出跑调,这不是“天赋异禀”是什么?关键在于怎么护好这份“敏感”——不是拔苗助长,不是非要唱成刘欢,只是让他开心地听、自由地哼,说不定哪天,这小嫩芽就自己长成了参天大树呢。
你看视频里的结尾,小不点唱完最后一句“嘿嘿嘿”,还不好意思地笑了两声,露出两颗小乳牙,然后张着小手找妈妈抱。那模样,哪是什么“小神童”,就是个刚发现新玩具的普通孩子。
所以啊,回到最初的问题:两岁小孩能唱刘欢的歌,该夸天赋还是怕被“卷”坏了?或许都不用那么复杂。我们与其纠结“是不是神童”“会不会被耽误”,不如想想怎么让孩子守住这份对音乐的纯粹喜欢——就像他抓住心爱的玩具时,眼里有光;就像他奶声奶气唱完好汉歌,笑着扑进妈妈怀里时,那份无忧无虑的快乐。
毕竟,能让孩子眼里有光的事情,本身就比“天赋”和“卷”珍贵多了,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