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和刘欢合唱到底有多难?那些和他同台的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说到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刘欢的名字总绕不开。他那副被上帝吻过的嗓子,从少年壮志不言愁的豪迈,到弯弯的月亮的深情,再到好汉歌的苍凉,几乎撑起了几代人的音乐记忆。但比起独唱,更让人津津乐道的,却是他鲜少与人合唱的“严苛”——不是谁都能站上他身边,不是谁都能和他擦出真正的火花。

为什么说“能和刘欢合唱,本身就是一种认可”?

你仔细品品那些和刘欢同台的人:田震、韦唯、孙楠、韩红……哪个不是乐坛里能独当一面的“狠角色”?但即便是他们,提起和刘欢的合作,语气里总带着点“小紧张”。田震曾在采访里直言:“第一次跟刘欢合唱,手心全是汗。他那嗓子太‘正’了,每一个音都像尺子量过,你稍微有点飘,他都能给你‘捞’回来,可你得先能接得住啊。”

与刘欢合唱

刘欢的合唱,从来不是简单的“你一句我一句”。他像一位经验老道的舞者,带着舞伴踩准每一个节拍、处理好每一个呼吸点。音域?他的跨度能从低音区的浑厚直接飙到高音区的透亮,合唱的人要么有相当的音域储备,要么就得在“让”与“不让”之间找平衡——太让了,自己会被压住;不让,又显得突兀。节奏?他从不迁就谁,该快的时候像敲鼓,该慢的时候像流水,你得跟着他的“气口”走,稍微慢半拍,整个歌的“魂”就散了。

更别说他对音乐性的要求。很多歌手习惯靠情绪飙高音,但刘欢不一样,他讲究“以情带声,声情合一”。有一次排练,他对合作的歌手说:“这里不是喊,是‘叹’,你得把心里的那口气叹出来,声音才会跟着走。”你看他和韦唯唱亚洲雄风,韦唯的高音像冲破云霄的箭,刘欢的和声却像稳稳托住箭的那只手,一个在上扬,一个在下沉,刚柔并济,这才叫“合作”。

那些和他同台的人,后来都怎样了?

有人说,能和刘欢合唱,就像被“业内封神”的师傅递了块金字招牌。倒不是借了什么光,而是这种合作本身,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

孙楠还没那么火的时候,跟刘欢合唱相聚在龙年。事后他回忆:“刘老师教我,唱歌不能只顾自己痛快,得想着听众的耳朵。他说‘你这一嗓子喊上去,观众会不会觉得刺耳?有没有留下余味?’这些话,我现在都跟学生说。”果然,从那以后,孙楠的歌里少了些“蛮劲”,多了些“韧劲”,成了“实力唱将”里最会“讲故事”的那个。

韩红更是不止一次提过:“刘欢是真正的音乐诗人,他用嗓子作画,我们只是帮他调色。”他们在唱响中国合唱跟随你的心,韩红本来想用自己标志性的高音“盖”住全场,结果刘欢一句“你看那远方,有光在闪”,声音低沉却像有穿透力,韩红突然就懂了“留白”的重要性——后来她唱天亮了,刻意放缓了节奏,在尾音上轻轻颤动,反而唱哭了无数人。

就连素来“豪放”的那英,和刘欢合唱相约一九九六时也收敛了锋芒。她说:“刘欢的声音像一潭深水,你得慢慢沉进去,才能找到共鸣。不能扑通一声跳进去,那会把水搅浑。”你看那首歌里,两人的声音忽远忽近,忽急忽缓,像在谈恋爱的人斗嘴,又像老友叙旧,那种默契,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

合唱之外,藏着多少乐坛的“真”?

为什么现在听不到那么多“神仙合唱”了?有人说,现在的歌手太注重“人设”和流量,反而忘了音乐本身。但和刘欢合作过的人都知道,他最讨厌的就是“虚头巴脑”。

有次录节目,一位流量歌手带着十几个伴奏和伴舞,结果刘欢直接问:“这些声音,是帮你唱歌,还是抢你的歌?”一句话让全场安静。他说:“合唱是两个人的灵魂在碰撞,不是比谁的粉丝多,不是比谁的造型酷。你得先让听众听清你在唱什么,让他们觉得‘这俩人在一起,就该这么唱’,这才是成功的合作。”

你看他和林忆莲合唱因为爱所以爱,没有炫技,没有飙高音,就是两个人像在耳边说话,声音交织在一起,却比任何华丽的编曲都动人。这就是刘欢的“合唱哲学”——音乐是载体,真诚才是核心。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和刘欢合唱到底有多难?难就难在,你要放下所有的“小心思”,把最真实的声音、最细腻的情感交出去;难就难在,你要和这样一位“音乐工匠”站在同一个高度,既要接得住他的“分量”,又要守得住自己的“本色”。

但话说回来,能在音乐里遇到这样一个“对手”,何其有幸?就像田震说的:“跟他合唱完,我才明白,什么是‘歌以咏志’——唱的不是歌,是人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