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好声音,总绕不开一个名字——刘欢。这位戴黑框眼镜、穿标志性休闲装的导师,从2012年节目第一季起,就用他“稳如泰山”的专业圈粉无数。不同于其他导师的激情互动,刘欢的点评总带着点“老教授”般的严谨,偶尔蹦出的幽默又让人忍俊不禁。但更让人好奇的是:经他亲手调教的选手,到底藏着什么“魔力”?那些被他从千万观众海选中“捡”出来的璞玉,如今又在音乐路上走了多远?
“我不是选偶像,我是在找会唱歌的人”
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横空出世,这档“以声音为唯一标准”的节目,让无数素人歌手站在了聚光灯下。而刘欢,作为四位导师中唯一的“学院派”,从一开始就带着点“清高”——他从不纠结选手的颜值、包装,甚至对那些“炫技式”的唱法也直言不讳。
第一季盲选时,摇滚青年梁博抱着吉他上台,一首花火唱得沙哑又带劲儿。转身后,那英、庾澄庆纷纷按下按钮,刘欢却迟迟未动。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他才缓缓按下按钮,轻描淡写地说:“我选他,不是因为摇滚,是因为他唱歌里有股‘劲儿’。”后来梁博夺冠,却在巅峰之夜选择“退圈”——不是娱乐圈的“退圈”,是拒绝所有综艺炒作,专心做音乐。直到多年后带着专辑迷途回归,人们才明白刘欢当年的眼光:他看中的从来不是“冠军”的头衔,而是歌手内心的纯粹。
还有第一季的权振东,这个带着东北口音的“创作型选手”,唱起原创普通人时,刘欢的眼睛亮了。“写歌的人最怕被套路,但你的歌词,像是从生活里刚捞出来的新鲜豆腐。”一句话把权振东说得脸红。后来权振东转型做音乐制作,成为了很多歌手的“幕后推手”,直到2022年去世,他手机里还存着刘欢当年发来的消息:“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别急着变‘成功’。”
刘欢的“慢半拍”,是对选手最大的尊重
很多人看中国好声音,总吐槽刘欢“太理性”——别的导师抢人时恨不得“拔刀相向”,他却总是慢悠悠地分析,甚至有时候选手都急了,他还笑着问:“你刚才唱的那句高音,自己觉得舒服吗?”
第三季,有一个叫张碧晨的女选手,当时她刚从韩国回来,唱她说时带着点“韩式唱法”的黏腻。刘欢没有直接说她“不接地气”,而是把耳机摘下来,认真听完整个段落,然后问:“你有没有试着,把每个字都像讲故事一样,‘扔’进听众耳朵里?”后来张碧晨在刘欢战队一路杀到总决赛,虽然最终夺冠的是张碧晨,但很多人记得,刘欢在评价她时说:“她不是在‘唱’,是在‘说’自己的故事。”如今张碧晨成了华语乐坛的“情歌天后”,却总说:“刘欢老师教会我,唱歌要先‘见自己’,再‘见观众’。”
还有第六季的“印度小哥”瑞玛,他的中文发音蹩脚,却能把青藏高原唱出异域风情。其他导师都在笑他“口音重”,刘欢却拍着手说:“你看,他把‘高原’的‘原’字,唱出了藏族民歌里的‘颤音’,这不是错误,是他的‘密码’。”后来瑞玛虽然没能走很远,但回国后成了连接中印音乐的“民间大使”,视频号里发的每条演唱视频,开头总会说:“这是刘欢老师教我的——唱歌要‘敢不一样’。”
他用“不抢”的智慧,给选手留足成长空间
中国好声音最火的几季,导师间的“抢人大战”几乎是标配:那英会为选手“怒斥”对手,汪峰会直接说“我比你更需要他”,刘欢却总在最后才做决定,有时候还会把选手“让”给别人。
第二季,有个叫李琪的女孩,唱民谣征服时,声音里带着哭腔。那英和哈林同时转身,李琪当场哭了,说自己“从小就喜欢那英老师的歌”。刘欢看着她,轻轻说:“你这首歌,有故事,但故事还没讲完。去吧,跟着喜欢你的老师,把故事续完。”后来李琪成了那英战队四强,虽然没拿到冠军,但她后来在采访中说:“如果当时刘欢老师把我抢走,我可能会后悔一辈子——因为那英老师让我明白,唱歌要‘敢爱敢恨’,而刘欢老师让我学会‘等待’。”
刘欢的“不抢”,不是不在乎,而是更懂年轻人。他总说:“导师是‘引路人’,不是‘拐杖’。选手就像刚学飞的小鸟,你不能总攥着翅膀,得让他们自己找风向。”所以不管他带的队最终成绩如何,从刘欢战队走出的选手,很少有人“昙花一现”——他们可能不是当下最火的,但大多在音乐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从“导师”到“听众”,他永远在为“好声音”站台
2019年,中国好声音第七季,刘欢再次回归。这时候的他,头发更白了,说话的语速也慢了,但对音乐的“较真”一点没变。有个选手唱改编版的我和我的祖国,加入了电子音乐,被评委批评“不尊重经典”。刘欢却站起来说:“经典不是供在神坛上的,是要被年轻人用新方法‘唤醒’的。你看,他加了电子乐,不是‘破坏’,是让我的80后、90后孩子,愿意去听这首歌。”
如今,刘欢很少参加综艺了,但他会在微博里为前选手的新歌转发点赞,会在采访中提起某个选手“现在做独立音乐了,作品越来越有味道”。有人说刘欢“退出娱乐圈”,其实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守护“好声音”——从舞台上的导师,变成了幕后的“听众”。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那些被刘欢“一眼相中”的选手,后来都活成了什么模样?有的成了“隐士音乐人”,有的成了“金牌制作人”,有的成了“文化桥梁”……他们没有复制刘欢的“传奇”,却活成了自己喜欢的“音乐人模样”。这或许就是刘欢作为导师最厉害的地方:他从不“造星”,他只是帮每个普通人,找到自己声音里最亮的那道光。
而你呢?是不是也曾在某个深夜,循环播放过刘欢战队选手的歌?那时候的他们,和现在一样,在音乐里,认真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