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天,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舞台上,一个穿格子衬衫、戴黑框眼镜的男人坐在导师椅上,手里拿着话筒,表情严肃又带着点“无奈”。当学员们或激昂或婉转的歌声结束时,他很少像其他导师那样先喊“我想要你”,而是总会先问一句:“这首歌,你到底想说什么?”
这个男人叫刘欢。而他身后的那一排按钮,按下的不是“抢人”,更像是在为“声音”盖章——他挑的学员,从第一季的李维、权振东,到第二季的张赫宣、金池,再到第三季的余枫、李琪,十几年过去,有些名字或许早已不常出现在热搜上,但你只要哼出你如今好吗爱是怀疑慢慢懂的旋律,立刻就能想起那个声音。
奇怪的是,刘欢从没刻意“造星”,他的学员里没出过顶级流量,却总能成为音乐圈里“有口皆碑”的歌手。这是为什么?当如今选秀节目把“话题”“人气”“颜值”挂在嘴边时,刘欢的“好学员”,到底“好”在哪里?
一、他不要“声音的机器”,要“带故事的灵魂”
权振东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刘欢的场景。2012年,他抱着吉他站在好声音盲选舞台,唱的是自己写的We Can Do It。前奏一起,四位导师转身,刘欢第一时间就按了按钮。
但让权振东意外的是,刘欢没夸他唱得好,反而问他:“你写这首歌时,脑子里在想什么?是觉得年轻人就该有一股劲儿,还是单纯想写个嗨曲?”
这个问题,权振东愣了三秒。“之前参加过些比赛,评委总说‘技巧不错’‘音准还行’,第一次有人问我‘想说什么’。”
后来,权振东成了刘欢组四强,虽然最终没拿冠军,但刘欢在后台跟他说:“记住,声音是壳,歌词里的魂才是你能走多远的关键。”这句话,权振东记了十几年。他后来发了专辑剧透,每一首歌的文案都写满了创作时的小情绪,有人说他“不够商业化”,他却说:“刘欢老师当年教我的,就是别为了 conform(迎合)丢了你自己。”
同样的,张赫宣也从不掩饰自己的“非典型”。第二季盲选,他唱的是你如今好吗,开口就是撕裂般的嘶吼,那英直接惊得站起来,杨坤皱着眉说“你这嗓子太糙了”。只有刘欢,听完默默按了按钮,然后跟他说:“我听见你唱里的委屈和憋屈,这比技巧珍贵多了。”
后来张赫宣被很多人调侃“洗剪裁嗓”(一种粗糙的嗓音),但他从不在意。“刘欢老师跟我说,‘糙里有真,比假精致强’。”他说自己的歌迷总跟他说,“听你唱,像在听一个老朋友唠嗑”,这不就是唱歌最该有的样子吗?
二、他的“冠军”从不只看“现场爆发力”
提到刘欢的学员,很多人会问:“他带出的冠军不多啊?”确实,第一季冠军是那英组的梁博,第二季是那英组的李琦,第三季是杨坤组的张碧晨(注:张碧晨第三季是那英组冠军,此处可能存在混淆,第三季刘欢组冠军是余枫)。但刘欢好像从没把“拿冠军”当成目标。
第二季的金池,就是个典型。她当时30多岁,在酒吧唱了十年歌,人送外号“亚洲张惠妹”。盲选唱不为谁而作的歌,高音直接把阿妹唱哭,四位导师转身,那英激动地说“金池!我等你等了好久了!”
所有人都以为金池会进那英组,她自己也准备了那英的歌。结果刘欢突然开口:“金池,你跟我来。我组里不需要‘另一个张惠妹’,需要的是‘金池’。”
后来金池拿了刘欢组冠军,总决选时止步四强。有人替她不平,刘欢却说:“她已经‘赢’了——以前在酒吧唱的是别人的歌,现在唱自己的歌,有人听,这就够了。”
现在的金池,除了发歌,还开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带着几个年轻歌手写歌。“我总跟他们说,别学现在的选秀选手拼高音飙得有多高,得学刘欢老师当年的学员——先问问自己,这歌里有没有你自己。”
就连第一季的李维,那个唱贝加尔湖畔把人唱醉的文艺青年,虽然拿了那英组亚军,但刘欢在私下跟媒体说:“李维的声音里,有股‘干净劲儿’,现在这年头,干净的嗓子比钻石还少。”
后来李维发了改造剧两张专辑,每张都有他自己的词曲,虽然没大火,但贝加尔湖畔至今还是KTV里“必点经典”。他说刘欢当年跟他说过:“做音乐别怕慢,好酒都得酿几年。”
三、十几年过去,他的学员为什么还在“发光”?
如今打开短视频平台,总能刷到刘欢学员的动态:权振东在直播时给粉丝弹吉他唱原创,张赫宣发了新歌老百搭,金池在音乐节目里当评委,点评时说“唱歌先唱情,别唱声”。
跟那些“昙花一现”的选秀选手比,他们好像从没“过气”。为什么?
或许能从刘欢在一次采访里的话里找到答案:“我选学员,从没想过他能给我‘带来什么’,我只想他能从他喜欢的音乐里,得到点什么。”
他想给的是“底气”。第一季结束后,李维想写歌,但没人敢签他。刘欢直接打电话给一家音乐公司:“我的人,你们给不给机会?不给我自己来。”后来李维的第一张专辑剧透,刘欢亲自担任监制,还把他拉到自己身边做助理学了两年创作。
他想给的是“耐心”。张赫宣总说自己“慢热”,当年比赛后半年没接到工作,差点回酒吧。刘欢知道后,给他发了一条短信:“慢慢来,好声音的人,不是靠‘那一嗓子’活着,是靠‘那一首歌’。”
他想给的是“方向”。金池30岁才“出道”,总焦虑“年龄太大”。刘欢跟她说:“张惠妹30岁开演唱会时,唱的是姐妹的奔四;你30岁,可以唱听海的沉静。每个年纪有每个年纪的好,别跟自己较劲。”
如今十几年过去,当年的“好学员”们,有的成了创作人,有的成了 livehouse 的定心丸,有的当起了导师,带着下一代年轻人唱歌。他们没挤进流量圈,却成了音乐圈里“最稳的那批人”——不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而是因为他们当初被刘欢告诉的那句话:“做音乐,别着急,先把你的‘心’磨亮了。”
写在最后:当“选秀”变成“速成班,我们缺的,从来不是声音
现在的选秀节目,总说“寻找下一个时代的声音”,但翻来覆去,看的不过是“谁的高音更高”“谁的舞台更炸”。我们看过太多“一夜成名”的选手,却很少听到他们的歌能让人记住三个月。
刘欢的“好学员”们用十几年证明了:真正的好声音,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故事的表达”。权振东的倔强,张赫宣的沧桑,金池的通透,李维的干净……他们的歌里,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他们的思考,有他们“不愿意为了流量丢掉自己”的坚持。
或许我们缺的,从来不是“会唱歌的人”,而是像刘欢这样,愿意蹲下来听“声音里故事”的耳朵;是他的学员们,愿意“为了歌里的魂,放弃流量红利”的勇气。
所以下次再听到“刘欢的学员”,别问“他为什么没成顶流”,问问他“为什么唱的歌,能让我们一听再听”。毕竟,能让我们记住十年的,从来不是热搜,是歌;能让我们跟着哼唱的,从来不是人设,是心。
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