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教科书级”唱将遇上“活化石”导师,蔡健雅和刘欢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为何能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说起来,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能走过十几年,始终离不开“导师”这个核心看点。有人靠流量破圈,有人靠段子出圈,但真正让观众记住的,永远是那些把音乐揉进骨子里的“老江湖”。比如蔡健雅和刘欢——这两位站在2023年中国好声音导师席上的人,一个像淬了火的刃,温柔却锋利;一个像深埋海的礁,沉稳又包容。他们明明风格迥异,偏偏在音乐碰撞时,总能擦出让全场起鸡皮疙瘩的火花。

刘欢:坐在那儿,就是“音乐标准”本身

要聊刘欢,绕不开“权威”这两个字。但这个“权威”从来不是靠嗓门撑起来的,而是三十多年音乐路上的实打实积累。记得有位学员唱完南山南,刘欢没急着转身,先低头在纸上记了半天,抬头时眼里闪着光:“你这个‘南山南,北秋悲’的转音,让我想起年轻时听德语艺术歌曲的感觉,那种呼吸的缝隙里,藏着整个故事。”

中国好声音蔡健雅和刘欢

他点评学员,从不用“好”“不好”这种笼统的话。你说高音技巧,他能掰开揉碎了讲“喉头的放松和腰腹的支撑怎么配合”;你说情感表达,他能扯到“施特劳斯说的‘用技术掩盖情感是幼稚,用情感掩盖技术是肤浅’”。有次学员改编周杰伦的歌,他轻声说:“林俊杰和王力宏的歌,你敢改是因为旋律框架扎实;但周董的歌里的切分和转调,就像书法里的飞白,改不好就散了。”——不是故意炫技,是他真的把这些“音乐的根”刻进了DNA里。

最让人服的是,他对新人从不摆谱。有位摇滚学员上来就飙重金属,台下一片嘘声,他却转身按了灯:“你吼得不错,但能不能先告诉我,你吼的歌里,哪一句是你自己真正想说的话?”后来那学员写了一首关于打工父亲的作品,唱到“他总说外面有太阳,我却只见过他晒黑的手”时,刘欢眼角泛红:“听懂了。真正的摇滚,不是砸吉他,是用心脏撞一下别人的心脏。”

蔡健雅:“小天后”的细腻,是学员的“情绪解药”

如果说刘欢是“指路明灯”,那蔡健雅就是“知心姐姐”。她的专业,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里。有位女学员唱红色高跟鞋,声音条件很好,但总飘。蔡健雅没说“你稳不住”,而是走到她身边,轻轻拍她的后背:“你听,心跳是不是乱了?我当年第一次演大型演唱会,手心全是汗,后来我想,就当我在给朋友讲故事,不是在‘唱’,是在‘说’。”说完她示范了一下,用气声带出“你像窝在被子里的舒服”,那声音像羽毛拂过心尖——不是技巧,是把自己“摔”进歌里的真诚。

她点评时,总会先问“你写这首歌的时候,在想什么?”。有次学员唱自己失恋的歌,唱到一半哭了,蔡健雅递过纸巾,自己也哽咽了:“我懂。那种感觉,不是‘心痛’两个字能概括的,是你走在路上,突然闻到一种熟悉的味道,然后蹲在路口,觉得全世界都跟没力气。”接着她抬眼鼓励学员:“但你知道吗?能把这种痛写成歌的人,比谁都强大。”

她的“毒舌”也带着温度。有个学员炫技飙高音,她皱眉说:“你是不是觉得声音越高,感情越浓?我告诉你,周杰伦的七里香最动人是‘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这几个字没一个高音,却能让听的人心里发胀——因为那是真的。”这不是打压,是怕学员在“炫技”的路上,忘了音乐最该有的“真”。

两种“顶流”的碰撞,为何让观众“疯”了?

节目里最有趣的,莫过于刘欢和蔡健雅的“互怼”。有次学员唱爵士,蔡健雅觉得“太学院派”,刘欢却点头:“有训练痕迹,但乐理扎实,这是优点。”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蔡健雅叉腰:“刘老师,您这是‘学院派’的卫道士啊!”刘欢推推眼镜:“小雅,你这不叫‘感性’,叫‘凭感觉’,音乐是科学,不能光靠‘感觉’。”明明在“唱反调”,台下的观众却鼓掌——因为这才是真正的音乐人:不虚伪,不迎合,只为音乐较真。

但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们的“互补”。有个内向学员不敢开口,刘欢用“我当年在台上也紧张,后来我想,台下坐的都是不懂音乐的,怕什么”鼓励他;而蔡健雅会蹲下来,握住他的手:“别怕,我们都在呢,就当我在和你一起唱。”后来那学员唱完,两位导师同时转身,刘欢说“你今天战胜了自己”,蔡健雅哭着说“我为你骄傲”——一个给力量,给温度,就像音乐的一体两面,缺了谁都不行。

其实观众爱看的,从来不是导师的“光环”,而是他们把音乐当信仰的样子。刘欢的“较真”,是为了让更多人懂音乐的门道;蔡健雅的“细腻”,是为了让每个普通人敢说出心里的声音。这两位站在华语乐坛顶端的人,没有端着“导师”的架子,反而像两个追着音乐跑的孩子——一个在前面拖着大家往前走,一个在旁边扶着那些胆小的人,一起往前追。

所以当有人说“好声音越来越糊了”,我还是会想起刘欢低头记谱的样子,想起蔡健雅给学员递纸巾的手。毕竟,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能把音乐揉碎了、掰开了,真心实意对待每个追梦的人,这才是真正能“留得住”的舞台啊。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