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在中国好声音里那些年,我们到底错过了他长相背后的什么?

2012年的夏天,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突然火了。舞台上四个转椅背对的导师成了全国观众的话题,其中最特别的,莫过于刘欢。

中国好声音刘欢长相

那时候大家说他“长得不像导师”——没有流行偶像的精致,甚至有点“随性”:标志性的大胡子像没打理过,微胖的身材总穿着宽松的T恤,头发也不够服帖,额前总几缕不服帖的碎发晃悠着。有观众在论坛里开玩笑:“刘欢老师是来好声音兼职的吧?这哪是导师,像楼下胡同里遛弯儿的大爷。”

可真的只是“像大爷”吗?现在回头看,那些被他“忽略”的外貌细节里,藏着比“好看”更动人的东西。

中国好声音刘欢长相

你注意到他的眼睛了吗?

刘欢在导师椅上,极少有“偶像包袱”时刻。学员转身时,他总习惯性前倾身子,眯起眼睛仔细听,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记得第一季那英组的梁博,唱花火时声音还带着青涩,唱到高潮处突然哽咽,刘欢没急着说话,只是盯着他看,眼睛里的光是温和的,像灯光落在老钢琴的键上。

有次后台采访,记者问他:“学员唱得一般,您也会这么认真看吗?”他挠挠头笑了:“这跟长相没关系,听歌得用心啊。他们站上去那一刻,比我还紧张,我得让他们知道,有人在认真听。”

后来翻老视频发现,他点评时总看着学员的眼睛,很少看镜头。2013年第二季,学员李琦有点紧张,手指攥着话筒发抖,刘欢突然指着自己脸上的肉:“你看我,这么多年都这样,紧张的时候更胖,你学我就放松了。”全场笑,李琦也跟着笑了,肩膀松了下来。

原来他的“长相”里,藏着对人的体谅。不犀利,不刻薄,像邻家大哥拍着你的肩膀说“别怕,我听着呢”。

那“不修边幅”的胡子,其实是他的“签名”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的胡子不是“没时间打理”,而是他“刻意留的”。有次录节目间隙,他跟庾澄庆聊天,庾澄庆问:“欢哥,你这胡子留多久了?挺有个性的。”他摸摸胡子,嘿嘿一笑:“20多年了吧。年轻的时候没这胡子,老说我年轻不像个正经搞音乐的,留了胡子,人家说‘这人有故事’。”

好声音的舞台上,他总穿着最简单的衣服:纯色T恤、牛仔裤,偶尔加件棒球服。不是不懂时尚,是他觉得“衣服是人穿的,不是人给衣服当架子”。记得2014年第三季,他给学员汪峰打电话请教,镜头扫过他:穿着皱巴巴的格子衫,胡子拉碴,窝在椅子里说话,像熬夜改方案的音乐教授。

可恰恰是这个“不精致”的样子,让观众觉得真实。那年有个网友留言:“别的导师出场都像走红毯,只有刘欢老师,像刚从录音室出来,还没来得及换衣服就去录节目了。”

现在的娱乐圈,太多人把“包装”当核心竞争力,刘欢偏不。他的“长相”里,藏着对“真实”的坚持:我不需要刻意讨好谁,因为我的价值,从来不在脸上。

我们到底“错过”了什么?

这些年,有人吐槽好声音“越来越看脸”,导师们换了又换,妆容精致,穿搭时尚,可为什么总有人怀念刘欢坐在导师椅上的样子?

大概是因为,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好导师,从不是靠“颜值”震慑人,而是靠“实力”和“真心”。刘欢的“长相”,表面看是随性,内核是对音乐的敬畏——他点评从不敷衍,会用“小调式五声音阶”讲专业,也会说“你这歌里有股小倔劲儿”讲感受;他的“长相”,表面看是不修边幅,内核是对学员的尊重——他从不打断别人说话,哪怕学员唱得不好,也会先说“谢谢你,这首歌让我想起了……”

或许我们当初“错过”的,是他胡子里的温柔,是他眼睛里的认真,是他衣服上沾着的“烟火气”——那不是“不精致”,而是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音乐和人身上的样子。

前几天翻到2016年第四季刘欢的最后一期,他站起来给学员鞠躬,胡子抖了抖,声音有点哑:“你们记住,音乐这条路,急不得,但是要认真走。我是刘欢,祝大家都唱得开心。”

台下观众鼓掌,有老粉突然哭了。

你看,有些“长相”,从来不用好看来形容。它叫“值得信任”,叫“立得住”,叫“多年后想起,还会觉得——啊,那才是真正的导师啊”。

这大概就是刘欢在中国好声音里,留给我们的“长相课”。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