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若非中国好声音,刘欢与霍尊会是琴键台上隔空的“知音”?

提起中国好声音,观众总记得那些转椅上的身影:刘欢那标志性的“刘氏慵懒”笑容,庾澄庆标志性的“爷青回”甩头,杨坤那句“32场演唱会”的调侃……但很少有人把2013年第二季的冠军霍尊,和2015年才坐上导师席的刘欢,悄悄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衡量。他们一个是从卷珠帘里走出来的“仙子”,一个是乐坛公认的“百科全书”,一个站在学员的起点仰望星空,一个在导师的高度指点山河——若没有中国好声音这块磁石,这两个看似平行线般的灵魂,会在音乐世界里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13年,霍尊的“卷珠帘”里藏着刘欢的影子吗?

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霍尊一开口,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他穿着一身浅色中式衣衫,低头轻吟“卷珠帘,是为谁”,声音像被水洗过的丝绸,既有京剧的咬字韵味,又有流行音乐的情感流淌。那英瞪大眼睛:“你这声音是天生的吗?”汪峰直接拍桌:“你把流行音乐和传统戏曲结合得太妙了!”

中国好声音刘欢霍尊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霍尊的卷珠帘里,藏着一个更古老的密码——那种对“中国式美学”的极致追求。后来他在采访里说:“我从小听爸爸(火风)的歌,但更着迷的不是流行,是妈妈唱的京剧,是收音机里的昆曲。我想让年轻人也感受到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美,只是换了一种他们说‘听得懂’的方式。”这话,像不像某个站在乐坛顶端的人常说的“传统不是包袱,是根基”?

刘欢当时还没加入好声音,但他在音乐圈的地位,早就成了“传统与创新”的标杆。早在90年代,他唱千万次的问时,就把摇滚的力量融入了古典的旋律;后来为甄嬛传配乐,更是把昆曲的婉转、西洋乐的编曲揉得服服帖帖。霍尊在好声音里唱的“仙气”,本质上和刘欢骨子里的“文人气质”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敢说“中国的流行音乐,不该只有欧美和日韩的影子”。

2015年,刘欢的“导师椅”上,是否坐着当年的自己?

第三季结束后,好声音换了血,刘欢取代那英,和汪峰、杨坤、周董(周杰伦)一起坐进了第四季的导师席。其他几位导师要么自带流量,要么风格鲜明,只有刘欢,像一汪深潭,安静地坐在那里,很少抢话,但一开口就是“干货”。

有个片段至今让人记得:学员唱完一首原创,刘欢没有夸技巧,而是说:“你这首歌的第三句,旋律和歌词的情绪没对上。如果你把这里的音调降半度,就像把吵架时的声调压下来,那种隐忍的感觉就出来了。”他说话时,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节拍,像老师在给学生改作文,温柔却不容置疑。

这种“非功利”的音乐态度,像不像当年在好声音舞台上,霍尊对“音乐性”的固执?霍尊在第二季时,有人劝他“加点摇滚元素会更炸”,他直接拒绝:“我的歌就是要慢,就是要绕着耳朵唱,懂的人自然会懂。”后来他夺冠,有人说是“仙气赢了市场”,但刘欢如果在场,大概会点头:“音乐的价值,从来不是用‘炸不炸’来衡量的。”

其实刘欢在第四季当导师时,霍尊早就成了乐坛的“熟面孔”。两人从未同台,但刘欢在采访里提过:“现在的年轻人,能像霍尊这样沉下心做中国风,不容易。”而霍尊在一次采访里说:“我最佩服的导师一直是刘欢老师,他从不告诉你‘怎么红’,只告诉你‘怎么对得起音乐’。”这种隔空的“相互欣赏”,比同台的互动更让人动容——因为他们都在守着同一座“音乐的城池”。

若没有好声音,他们会成为彼此的“回音”吗?

假设没有好声音,霍尊可能还在音乐剧的小剧场里打磨唱腔,或者在别人的专辑里写着“无人问津”的旋律。他自小性格内敛,不善言辞,或许直到现在,也只是在酒馆里唱着“卷珠帘”,被少数人发现。而刘欢呢?他可能依然在大学课堂里教着音乐史,或者为电影配乐,偶尔开个演唱会,但不会被更多年轻人记住他“导师”的身份。

但偏偏是好声音,把两个“音乐理想主义者”的命运串了起来。霍尊在学员席上唱出了“中国风的可能性”,刘欢在导师席上看到了“传统音乐的未来”。后来霍尊的歌越来越“仙”,也越来越“小众”,但每次唱到“沧海茫茫”时,观众总会想起那个点评他“声音里有千年月光”的导师——虽然那个导师从未坐在他的转椅前。

好声音像一个巨大的音乐磁场,把无数像霍尊和刘欢这样的灵魂,无论时空,只要对“音乐的真诚”,就会被吸过来,然后让他们在各自的轨道上,成为彼此的“回音”。刘欢没有教过霍尊一句歌,但他的音乐观,早就刻在了霍尊的每一首歌里;霍尊没有听过刘欢的“导师课”,但他唱出的中国风,却让刘欢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现在回看,2013年和2015年的好声音舞台,其实藏着两个时代的交接。当霍尊站在学员席上仰望星空时,他不知道几年后,会有一个像刘欢这样的人,在导师椅上对他说:“别怕走慢,只要方向是对的,总有人会听到你的声音。”而当刘欢在导师椅上指点江山时,他或许也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那个也曾带着“改变中国音乐”的梦,在舞台上用力歌唱的自己。

所以,若没有好声音,刘欢和霍尊会是“知音”吗?或许不会在现实中相遇,但一定会在音乐的世界里,隔着时空,为彼此的歌声轻轻鼓掌。毕竟,真正的“知音”,从不需要同台,只需要在旋律里,认出那个和自己一样,对“音乐”两个字,始终保持敬畏的灵魂。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