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谁说网红只能靠滤镜和剧本?上饶刘欢用方言和吉他,把老街唱成了百万人的“生活样本”

深夜十一点,上饶信江边的小吃街正收摊,油烟和笑语混着江水的凉风,钻进了“老刘文具店”的门缝。店里那个扎着马尾的姑娘,正低头拨弄着一把磨掉漆的吉他,弦上压着刚改完的学生作业本。窗外突然传来几声吆喝:“欢欢,今天早上的油条还留两条嘞!”她抬头应了声“来嘞”,吉他弦却没停——那段用上饶话即兴编的“早市叙事曲”,又顺着夜色飘进了更多人的手机屏幕。

上饶刘欢

从“文具店老板娘”到“上饶旅游野生代言人”

大多数人认识刘欢,是从那条“在老街唱赣剧,唱着唱着哭了”的视频开始的。2023年春天,她抱着吉他站在上饶吾悦广场的台阶上,开口是带着儿化音的“上饶话”,唱的是赣剧牡丹亭的选段,中间却插了句“我阿妈说,这戏比她嫁人的时候还老”。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时,她突然哽咽,手指抠着吉他边缘,指甲缝里还沾着铅笔灰——那是白天给学生改作业留下的。

上饶刘欢

这条视频火了,不是因为唱腔多专业,而是因为“太真实”。评论区有人说:“听着这方言,想起我外婆蹲在灶台边唱戏的样子。”有人问:“这是上饶哪个老街?我也想去走走。”后来才知道,刘欢不是职业歌手,她在上饶丰溪边开了一家文具店,兼做小学代课老师,白天改作业、卖本子,晚上就在老街巷口弹吉他。她的视频里没有精致的运镜,大多是手机随手拍的:镜头有时会晃到路过的电动车,有时会切到她给学生讲题的侧脸,背景音里总有上饶独有的“卖螺蛳粉啦——”的吆喝声。

她的内容里,“人”比“流量”更重要

上饶刘欢

“刚开始拍视频,就是想给学生录点歌。”刘欢坐在文具店的柜台后,手指无意识划过柜台上的老算盘——这是她爷爷留下的,“去年有个学生说,老师你唱的歌像‘上饶的方言糖’,甜得有味,我就想,那多拍点让大家尝尝。”

现在的刘欢,视频里多了不少“新身份”:她是“上饶土著导游”,镜头带大家钻进没有游客的螺蛳巷,指着斑驳的砖墙说“这是民国时期的米店”;她是“非遗记录者”,跟着赣剧老艺人学唱梁祝,唱一句就比划一句身段;她还是“本地生活推广员”,专门拍那些藏在巷子里的老店——“张记馄饨的汤要熬三小时,李阿姨的霉豆腐要晒足七七四十九天”。

有次粉丝让她拍“网红同款打卡地”,她笑着摆手:“上饶的好,不是靠滤镜堆出来的。你看信江的水,每天都是不一样的颜色。”她拍的视频里,最火的一条是“上饶的二十四节气”:春分时拍菜花田里插秧的老农,夏至时拍夜市里吃西瓜的小孩,秋分时拍晒秋的红辣椒,冬至时拍阿婆搓汤圆的手。有人问她“不拍流行话题吗”,她说:“我的粉丝想看的,是上饶的日子,不是别的城市的影子。”

当“素人”遇见“流量”,什么才最珍贵?

刘欢火了之后,有人找她带货,报价高到够她把文具店换成大商场;有MCN想给她“包装”,让她学流行歌、穿短裙。她都拒绝了。“我怕哪天镜头里的‘刘欢’,不是那个会为了几块钱跟学生讨价还价、会因为赣剧唱错词而脸红的老板娘了。”

现在的她,依然每天七点开店,给学生改作业到下午四点,五点准时抱着吉他去老街巷口“营业”,晚上九点关店,和丈夫一起回家煮螺蛳粉。“有次在巷口唱歌,有个阿姨特意跑过来,塞给我一个刚烤好的红薯,说‘欢欢,你的歌比红薯还暖’。”说到这,她眼睛弯成月牙,“这才是我做视频最开心的事——让大家记住上饶的甜,也记住普通人的日子。”

写在最后

在这个“人人都能当网红”的时代,上饶刘欢的故事像一缕穿过老街的阳光,照见了内容创作最本真的模样:不必追赶风口,不必迎合算法,当你把真心交出来,观众自然能看到。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想成为的“刘欢”——把热爱当成生活的歌,把日子过成别人眼里的“诗”。那么问题来了:你的“上饶老街”,藏在哪个巷口里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