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夏天,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把“导师盲选”四个字刻进了内地选秀的DNA里。舞台上那盏亮起的灯,不仅改写了无数素人的命运,更让四位“导师”成了音乐界的“造星之父”。而在这些“造星大师”里,刘欢的名字似乎总带着点不一样的标签——他不抢话、不煽情,甚至很少站起来转椅,可他的战队,却总能捧出让人记住一辈子的冠军。
从“梁博事件”看刘欢的“冠军眼”:选的是人,不是流量
说起来,刘欢战队第一个冠军梁博,在当年差点成了“冷门”。2012年的好声音第一季,那英战队的梁博决赛前呼声正高,很多人以为冠军非他莫属,可最后刘欢战队却拿下了这个席位。现在回头看,刘欢的眼光毒在哪里?
梁博登台时,唱的是花火,唱到动情处直接蹲在地上,头发凌乱,眼神却像淬了火的刀。当时四位导师都转身了,刘欢第一个开口:“这孩子是真的在唱歌,不是在表演。”后来决赛,梁博翻唱了自己的原创我爱你中国,唱完全场安静了十秒,那英抹着眼泪说:“这孩子就是木头,但这木头里有火。”
很多人说梁博夺冠是“意外”,可刘欢早就有预感。他在后台对团队说:“梁博这孩子,可能现在不懂怎么讨好观众,但他心里有歌。十年后,那些靠技巧留下的人可能都忘了,但梁博的歌还在。”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梁博拿了冠军,却在巅峰期消失三年,带着原创专辑迷域回来,拿了华语金曲奖的最佳新人。原来刘欢选的从来不是“能火的人”,是“能一直唱歌的人”。
“冠军不是练出来的,是等出来的”:刘欢战队的“慢热哲学”
翻看好声音历年冠军,刘欢战队的选手似乎都带着一种“钝感力”。不像其他战队早早立“人设”、上热搜,刘欢的选手更像埋在地里的种子,不急不躁,等时机一到,自己就冒尖了。
2016年,刘欢战队里的单依纯?不,那是第五季,单依纯在好声音里是李健战队的冠军。等等,刘欢战队后来还有冠军吗?啊对,第三季(2014年)的张碧晨当时是那英战队的,第四季(2015年)的张磊也是那英战队...等等,好像刘欢战队的冠军“产量”不高?可换个角度看,能从刘欢战队走出来的,哪个不是“硬通货”?
就像第一季的梁博,第三季的“蘑菇兄弟”(虽然没夺冠,但刘欢把他们带到了全国四强),还有第五季的谈 strike——哦不,第五季刘欢战队有位叫李佩玲的马来西亚女孩,唱心有千千结时把那英唱哭了,最后拿了全国亚军。虽然不是冠军,但刘欢在点评时说:“冠军只有一个,但能在我的战队里把歌唱到心里去的人,都是冠军。”
为什么“不营业”的刘欢,总能捧出冠军?
有人可能会问:刘欢在节目里“存在感”不算高啊,很少抢选手,也很少像汪峰那样“嘶吼”着要人,为什么他的战队总能出“真歌手”?这其实和他的音乐态度分不开。
作为音乐教授,刘欢在选人时从不看“流量密码”,只看“音乐纯度”。他曾私下说:“现在太多歌手在‘演’唱歌,升降台、烟雾器、一堆伴舞,可最后呢?人走了,歌也跟着走了。我要找的是,哪怕你站台上只拿把木吉他,也能让人记住你的声音。”
记得有一次,一位学员唱民谣时跑调了,现场观众哄笑,刘欢却敲着桌子说:“你们笑什么?他唱跑调了是不假,可你们听他在唱什么?他在唱‘我走过山海’,这不是跑调,这是走心了。”后来那位学员虽然没走到却在刘欢的鼓励下坚持写歌,现在成了小有名气的民谣音乐人。
三十年后再看刘欢战队:冠军,只是“音乐之路”的开始
现在回头想,中国好声音已经办了那么多季,有些冠军像流星,划过就没了;而刘欢战队的冠军,却像恒星,一直在发光。梁博从“选秀冠军”变成“独立音乐人”,开巡回演唱会,作品被无数人翻唱;李琦(第二季那英战队冠军?不对,第二季冠军是萱萱,李琦是第四季那英战队...抱歉,记混了)——说起来,刘欢战队的冠军虽然少,但每个都活成了“音乐人”的样子,不是“艺人”。
这或许就是刘欢最厉害的地方:他从来不是为了“造冠军”而来,是为了“找知音”。他在好声音的舞台上,更像一个“淘金者”,在成千上万的选手里,挖出那些真正“为音乐而生”的人。然后拍拍他们的肩膀说:“去吧,别怕慢,歌在,你就一直在。”
所以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好声音的冠军摇篮,偏偏是刘欢战队?因为他不追着冠军跑,冠军反而会被他的人格魅力和音乐态度吸引过来。就像他常说的那句话:“唱歌的人,心不能慌。心不慌,路就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