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中国好声音里那个从不抢C位、话不多却总能让选手当场落泪的刘欢,凭什么让乐坛服气?

2012年夏天,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横空出世,成了多少人夏夜的bgm。盲选阶段,四位导师背对而坐,转身即是一眼认定的“好声音”。有人靠激情,有人靠幽默,有人靠抢镜,而刘欢——那个永远穿着朴素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总在别人忙着“抢人”时,安静地听完整首歌,才慢悠悠按下转身键。可恰恰是他的“慢”,让整个舞台突然有了重量。

中国好声音 刘欢

他要的“好声音”,从来不止是“唱得好”

记得有个叫徐海星的选手,盲选时唱了自己,唱到一半就哽咽了。原来她父亲是盲人音乐人,这首歌藏着她半生的故事。唱完后,那英转身时眼眶红了,杨坤直接喊“我全要”,连一贯沉稳的庾澄斌都按了两次转身。刘欢呢?他先是静静地摘下眼镜擦了擦眼睛,等选手情绪平复后,才开口说:“你刚才唱的每一个字,我都能感觉到你父亲站在你身边。”然后轻轻按下了转椅——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徐海星当场崩溃,台下观众掌声雷动。

中国好声音 刘欢

后来很多人问刘欢:“你转身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他总说:“我听的是‘魂’。嗓子条件再好,唱不出自己的故事,那只是发声的机器。”有次选手唱了一首技巧复杂的英文歌,高音炫技,节奏完美,但他没转身。赛后有人质疑他“审美过时”,他只是笑笑:“技术是工具,不是目的。你看那个叫吴莫愁的姑娘,她嗓音沙哑,台风怪异,但你听她唱歌,能感受到那个不服输的劲儿,这不比‘标准答案’可贵?”

这话现在听来依旧戳心。多少选秀节目里,选手忙着练转音、练高音,练评委想听的“爆款”,可刘欢偏要拧着来——他要听你为什么唱这首歌,你的歌里藏着什么故事。就像他指导过的吉克隽逸,原本身穿民族服饰、唱山歌的姑娘,被他鼓励着把彝语民歌和流行音乐融合,最后成了舞台上独特的“豹纹妹”。他说:“音乐不是要你变成别人,是要你把自己‘唱透了’。”

从不“作秀”的导师,为何成了“定海神针”?

好声音四季,刘欢一直是最“佛系”的那个。别的导师抢选手时,他可能正在后台吃盒饭;别的导师和选手“抱头痛哭”时,他最多说一句“别紧张,我等你唱完”。可只要他开口,全场都会安静下来——不是因为他是“歌神”,而是他的点评总能扎到心里。

有位摇滚选手唱了一首原创歌曲,曲风高亢,却因为歌词“太丧”被那英批评。轮到刘欢,他没说“歌词要正能量”,反而问:“你写歌的时候,是不是心里特别憋屈?要是你,你会怎么写?”选手愣住了,然后红了眼眶。刘欢接着说:“摇滚最怕的就是‘假愤怒’,你心里的东西,比技巧重要多了。”后来那支歌成了他的代表作,他说:“刘欢老师没教我改歌词,他教我怎么诚实。”

还有一次,盲选阶段四位导师都转身了,选手纠结得要命。刘欢没说“选我吧”,而是指着其他三位说:“那英老师能让你红,杨坤老师懂市场,庾澄斌老师会编曲,而我,可能只能让你更像个‘歌手’。”话音刚落,全场笑出了声,选手却果断选了他——因为谁都听得出,这是掏心窝子的真心话。

有人说刘欢“高冷”,可看过节目的人都知道,他的暖是藏在细节里的:会给刚晋级的选手递纸巾,会在选手失误时轻轻拍拍他的背,会记得每个选手的名字和唱过的歌。就像他后来在采访里说的:“导师不是‘老师’,是‘陪跑的人’。你要做的不是告诉他‘该怎么做’,是让他相信自己‘本来就能行’。”

当“流量”成为选秀的硬通货,刘欢留下的比冠军更珍贵

如今回头再看中国好声音,有人记得冠军梁博,有人记得金池、张玮,但更多人记得刘欢——记得他扶眼镜时认真的眼神,记得他说“音乐无国界,但要有根”时坚定的语气,记得他从不为了“收视”说违心的话。

在这个“数据至上”的年代,选秀节目越来越像一场流量狂欢:选手炒CP、评委搞话题,连“好声音”的标准都变得模糊不清。但刘欢用四季时间告诉我们:真正的“好声音”,不在于它能换来多少关注,而在于它能不能触达人心;真正的导师,不在于他有多懂“规则”,而在于他愿不愿意守护音乐本身。

就像他曾对选手说的:“舞台会过去,镜头会关掉,但你心里的音乐,会陪你一辈子。”这话,说给选手听,也说给每个在生活里努力奔跑的普通人听。

所以当好声音一轮轮换导师,一代代出新人时,我们为什么还会常常想起刘欢?或许因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像一株老树,沉默却有力量——不争不抢,却用一辈子的音乐积淀,教会我们:有些东西,比“赢”更重要,那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音乐”。

你说,这算不算是中国好声音里,最动人的“转身”?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