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好声音遇到刘欢的嗓子,究竟是音乐救了节目,还是节目成全了传奇?

那年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灯光暗下去又亮起时,刘欢侧过头,对着身边紧张得攥话筒的学生说:“别怕,你唱你的,我跟在你后面。”钢琴前奏一起,两人的声音交织着飘出来——不是导师点评时的犀利,也不是选手争胜的焦灼,像是两股暖流,慢慢淌进十万人的场馆,也淌进电视机前每个观众的耳朵里。

中国好声音与刘欢合唱

很多人说,好声音最火的时候,是刘欢坐在导师椅上的那几年。可很少有人细想:为什么偏偏是他?一个早已封神,甚至不需要任何综艺来“镀金”的音乐人,凭什么能让一档选秀节目,从“流量狂欢”变成“音乐课堂”?答案或许就藏在他每一次的“合唱”里——不是简单的同台演唱,而是带着温度的音乐托举,是把选手从“唱歌的人”变成“音乐人”的关键一步。

刘欢的嗓子,是“活着的乐谱”,更是学生的“安全网”

中国好声音与刘欢合唱

第一次看刘欢在好声音里和学生合唱,是第一季那英组的“小魔女”张赫宣。他选了不要怕,一首带着粗粝感又充满力量的歌。试音时张赫宣总怕自己声音太“炸”,刘欢却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唱你的,我跟声,把那些尖锐的地方给你垫软了。”正式录制时,刘欢的声音像一道温和的屏障,张赫宣放开嗓子唱高音时,他能稳稳地托住;唱到低吟的段落,他又故意放轻,让学生的情绪成为主角。观众后来总说:“张赫宣那晚的声音,像是被刘欢的手轻轻扶着,一步都没走过界。”

后来多了才懂:刘欢的嗓子,从来不是用来“压”人的,而是用来“托”的。他带着学生合唱凤凰于飞,把京剧的韵味揉进流行里,告诉他们“老祖宗的东西,唱出来就有魂”;和李健的学生陈鸿宇唱理想三旬,没有炫技的转音,却在两句交替间让音乐有了呼吸感,像在说“唱歌不是拼力气,是拼故事”。选手们常说:“站在刘欢身边合唱,像有个师父在耳根子轻声提醒‘这里别慌,有我呢’。”这种安全感,让多少人卸下了“必须讨好观众”的包袱,真真正正地唱起了自己。

中国好声音与刘欢合唱

合唱不是“陪跑”,是音乐里的“教学相长”

有人问:“导师和学生合唱,是不是怕学生唱不好?”刘欢曾在采访里笑答:“我哪有那么小心眼?合唱是两件事变成一件事,我能在他的声音里听出我年轻时没找到的路,他也能在我的和声里听出原来这首歌还能这么玩。”

记得第二季,他带着盲选时转身时“骂”他“太狠”的权振华,合唱改编版的流浪记。原版是孤独的漂泊感,刘欢却加了段管弦乐前奏,和声里藏了些温暖的暖意。权振华一开始不理解:“这歌不就该唱得撕心裂肺吗?”刘欢没多说,带着他一句一句磨:“你听这句‘有没有一双手,把我的伤痕温暖’,我用假声在后面垫,是不是像有人从背后轻轻抱了你一下?”权振华突然红了眼眶——原来他一直以为的“苦”,在刘欢眼里,是可以变成“带着温度的回忆”的。

这样的“教学”,从来不是板着脸的训导。合唱时,刘欢会突然停下来说:“你这里呼吸不对,跟我一起,数1、2、3,气从丹田出来”;也会在学生唱出彩时,故意让出主旋律,自己在旁边打拍子,像个得了糖果的孩子一样笑。学生们说:“跟着刘欢老师合唱,像上最生动的音乐课——他不告诉你要‘怎么唱’,却让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唱’。”

从好声音到更远的音乐路:合唱是最长情的“告白”

这些年,有人质疑好声音“变了味”,越来越像“流量游戏”。可每当刘欢带着学生合唱的片段在网上翻红,评论区总有人说:“还是那时候的好声音,懂音乐,更懂人心。”

为什么?因为刘欢的合唱里,藏着他对音乐最朴素的坚持:音乐不是比赛,是交流;不是要分出高下,是要让每个愿意认真唱歌的人,都能被听见、被珍惜。他和周深合唱大鱼,周深的天籁声里,从此多了份“原来可以这样讲故事”的从容;和单依纯合唱像风一样,还在读高中的单依纯突然明白:“唱歌不用学谁,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就有人懂。”

前几天看到当年和刘欢合唱的选手发动态:“现在我开音乐会,最后总爱加一首和刘欢老师合唱的歌,不是因为我唱得多好,是因为每次唱起,都像有人在我耳边说‘别怕,往前走’。”突然懂了:所谓传奇,从来不是封神在舞台中央,而是用自己的光,照亮更多人脚下的路。

所以说回来,刘欢和好声音的合唱,到底是音乐救了节目,还是节目成全了传奇?或许都不是——是两颗热爱音乐的心,撞出了比舞台更耀眼的光。而这光,让所有听过的人都知道:所谓“好声音”,从来不是谁的嗓子更亮,而是那份愿意为他人托一把的温度,永远滚烫。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