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欢”,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那个在舞台上演唱从头再来弯弯的月亮的著名歌手——磁性嗓音、儒雅气质,妥妥的娱乐圈大佬。但最近,“刘欢”这个名字却悄悄和“南昌市财政局”绑定在了一起。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好奇:“等一下,南昌财政局的刘欢,和歌坛刘欢是亲戚吗?”“这个‘体制内刘欢’到底什么来头,怎么感觉突然就火了?”
说实话,一开始刷到这个热搜时,我也愣了愣——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怎么就撞上名了?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这个“南昌财政局的刘欢”,虽然和歌坛刘欢没有血缘关系,却凭着工作中的“反差感”和“接地气”,意外戳中了大众对“公职人员”的刻板印象。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跨界出圈”的体制内刘欢,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从“账本”到“心门”:他是个会“说人话”的财政干部
公开资料显示,南昌市财政局的刘欢,现任该局某科室的负责人,主要负责财政政策解读、民生资金拨付相关工作。按理说,这种岗位平时和“聚光灯”根本沾不上边,工作内容大多是和数据、文件打交道,容易显得枯燥又严肃。但刘欢偏偏“不走寻常路”。
去年,南昌市推出“民生实事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系列解读视频,当其他部门的同事还在对着稿子念“政策条款”“预算比例”时,刘欢却扛着摄像机,直接走进了社区菜市场、老年食堂、学校操场。视频里,他没有西装革履地坐在办公室,而是挽着袖子,拿着计算器站在买菜摊前,给大妈大爷算账:“您看这笔‘高龄补贴’,去年每人每月涨了50块,我们全市有12万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年就是7200万的投入,相当于给每个老人多提了一篮子鸡蛋的钱啊!”
还有一次,针对年轻人关心的“创业补贴”,他没有开大会、发文件,而是剪了一条1分钟短视频,用南昌本地方言配着字幕:“想创业的崽俚听好了!最高20万的无息贷款,3年不用还利息,办公场地还有补贴!别天天在屋里刷手机,赶紧来局里咨询,我请你喝南昌拌粉!”视频发出去当天,播放量就突破了50万,评论区一片“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政策宣传”“比那些官方通告好懂多了”。
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可刘欢在采访里说:“财政部门是‘管钱’的,但这钱不是冰冷的数字,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我们不说‘人话’,老百姓怎么懂?政策再好,落不了地也是白搭。”这句话,让我突然想起娱乐圈里常说的一句话:“接地气,才是最好的流量。”只不过,他的“接地气”,不是立人设、蹭热度,而是真心实实地想让政策“走进寻常百姓家”。
“体制内”和“娱乐圈”的共通:都离不开“真诚”二字
可能有人会问:“你这不是跑题吗?明明讲的是财政干部,怎么扯上娱乐圈了?”其实不然。咱们做娱乐圈运营的,每天琢磨的就是“怎么让内容被看见、被记住、被喜欢”,而刘欢的“出圈”,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不管什么行业,核心永远是人,是真诚。
想想娱乐圈里能长久火下去的艺人,哪个不是靠作品和真诚说话?而不是靠热搜、通稿、人设。刘欢也一样,他没有团队包装,没有刻意营销,就是凭着一股“较真劲儿”:为了让社区老人听懂养老金政策,他自费买了小喇叭,在广场上站了一下午,把专业术语翻译成“今天领的钱够买多少斤排骨”;为了核实中小学食堂补贴是否到位,他连续一周蹲点学校食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饭,甚至亲自尝了十天“学生餐”。
这些事听起来很小,甚至“麻烦”,但正是这种“麻烦”,让老百姓觉得“这个干部是真心为我们好的”。这不就像明星和粉丝的关系吗?粉丝要的从来不是你多完美,而是你“把我放在心上”。刘欢用行动证明:体制内不是“高高在上”的代名词,也可以有温度、有亲和力;而娱乐圈也不是“虚假繁荣”的舞台,终究要回归内容本质。
前几天,我在后台看到一个网友留言:“以前总觉得财政局就是个‘盖章的’,见了都绕着走。现在看到刘欢视频里笑眯眯的样子,觉得他们也是为我们好。”说实话,这句留言比任何热搜数据都让我触动——有时候,打破隔阂的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恰到好处的“真诚”和“耐心”。
写在最后:每个行业,都需要“会讲故事”的人
聊了这么多,其实想说的不是“刘欢有多红”,而是“每个行业都需要‘刘欢式’的表达者”。不管是娱乐圈的内容创作,还是体制内的政策传递,核心都是“连接”——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讲好背后的故事;用有温度的方式,传递有价值的内容。
就像刘欢在视频最后常说的的那句话:“财政的钱,每一分都带着‘民生温度’,我们只是‘传话人’。”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能当好“传话人”,谁就能赢得人心。毕竟,不管是舞台上的歌声,还是账本里的数字,能让人记住的,永远是那份发自内心的真诚。
所以,下次再刷到“南昌市财政局刘欢”,别急着说是“碰瓷歌星”啦——人家凭本事出圈,凭真诚圈粉,这波“跨界”,我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