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牙塔”到“娱乐圈边缘”,她为什么总被“请”进片场?
很多人好奇:一位大学的文科教授,怎么会和娱乐圈“沾上边”?其实,刘欢贤的研究领域,恰恰是现在最火的“文化产业管理”,而影视、音乐、演出这些,都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其他坐在书斋里搞理论的学者不一样,刘欢贤有个特点:爱“下凡”。她会跑到横店的剧组里,跟编剧聊剧本创作的“卡点”,跟制片方算一部剧的“投入产出比”,甚至会蹲在票房统计后台,分析观众的购票数据——“理论研究不能只‘纸上谈兵’,得知道产业的真实脉搏。”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几年前,有部号称“大IP+流量明星”的古装剧拍摄期间,片方邀请她去做“产业顾问”。原本以为只是走个过场,没想到她看完前五集剧本,直接抛出一连串问题:“主角的动机逻辑自洽吗?配角是不是工具人?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吃‘霸道爱上灰姑娘’的套路了,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剧本的创新性?”当时的制片人还不太服气,觉得“有流量就够了,剧本差点没关系”,结果剧播出后,果然因为“剧情悬浮”“人设单薄”被骂上热搜,豆瓣评分只有3.8。后来那位制片人说:“要是早听刘教授的话,可能就不会栽这么大的跟头了。”
“流量不是原罪,但‘唯流量’是绝路”,她戳破了娱乐圈的“皇帝新衣”
这几年,“流量”几乎成了娱乐圈的“原罪”:明星买数据、粉丝控评、平台为冲量压烂剧……乱象层出不穷。刘欢贤在一次采访里直言:“别把锅全甩给‘流量’,流量本质上是市场需求,是观众关注度的体现——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把‘流量’当成了唯一标准,而忘了娱乐产品本身的价值?”
她举过一个例子:某部悬疑网剧,播出时没什么流量,也没请顶流主演,但因为剧情扎实、细节到位,靠着“自来水”口碑一路逆袭,最后拿了白玉兰奖。“这说明什么?说明观众不是‘傻子’,他们愿意为好内容买单。”她觉得,现在很多剧组陷入了“怪圈”:迷信“流量+IP”,觉得只要请来人气明星,买个热搜,就能坐等赚钱,“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再好的包装,也盖不住内容的空洞。就像你买一盒包装精美的巧克力,拆开发现是空的,你下次还会买吗?”
更重要的是,刘欢贤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唯流量”的恶果:“当资本把所有资源都押注在‘流量明星’身上,那些真正有才华的编剧、导演、新人演员,还有那些需要打磨的好内容,就会被边缘化。长此以往,整个产业都会失去创新的活力,变成一潭死水。”
“娱乐不是‘低级趣味’,它应该有文化的温度”,她给年轻创作者“支招”
除了批评乱象,刘欢贤更想做的事情,是告诉娱乐圈的年轻人:“娱乐不是简单的‘逗你笑’,它应该有文化的厚度和温度。”她曾经带过几个刚毕业的编剧实习生,有人抱怨:“现在观众就爱看甜宠、爽剧,写深刻的作品没人看,怎么办?”她反问:“你觉得觉醒年代为什么能火?因为它把历史讲得有血有肉,让观众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人世间为什么让人哭?因为它反映了普通人的真实情感,触动了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她给创作者提了三个“不简单”的建议:人物不简单,“别让角色成为‘符号’,要让他们有缺点、有挣扎,像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一样真实”;情感不简单,“‘甜’不是瞎撒糖,‘虐’不是强行刀,情感要符合人物逻辑,让观众觉得‘这就是会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价值不简单,“不刻意说教,但在故事的细节里,可以传递真善美,让观众看完之后,心里能留下点什么”。
去年,有一位年轻导演根据刘欢贤的“三不简单”原则拍了一部现实题材电影,讲的是外卖员的生活,没有流量明星,宣传也少,但因为细节真实、情感动人,上映后票房口碑双丰收。导演说:“刘教授的话让我明白,好内容从来不需要‘炒作’,它会自己发光。”
写在最后:当娱乐圈开始“回归理性”,我们期待什么?
现在的娱乐圈,似乎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数据注水的明星被点名批评,平台开始重视“内容评分”,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为“小众但优质”的作品买单……刘欢贤觉得,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就像种一棵树,以前大家只看它长得多快(流量),现在开始关注它根扎得有多深(内容根基)。”
她喜欢用一个比喻:“娱乐圈就像一个大花园,需要有各种花:有的艳丽夺目(流量作品),有的淡雅芬芳(深度作品),有的顽强生长(小众创新作品)。但如果所有花都长得一个样,那这个花园还有什么意思呢?”
说到底,观众要的不多:好故事、好演员、好制作,以及一份被尊重的诚意。而刘欢贤,这位在“象牙塔”里默默关注着娱乐圈的学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产业的问题,也照出了未来的方向——或许,当所有人都明白“流量只是锦上添花,内容才是根本”的时候,娱乐圈才能真正“找到路”,而不是在“狂奔”中迷失方向。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