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原版中国好声音为什么非刘欢不可?”

2012年的夏天,浙江卫视的舞台上亮起了蓝色转椅,中国好声音用一句“寻找好声音”掀起了全民追星的热潮。那年的导师席上,那英的霸气、哈林的搞怪、杨坤的“32场”吐槽都成了话题,但真正让观众心里“咯噔”一下的,是刘欢——顶着一头微卷的头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说话时带点京腔的慵懒,点评时却字字珠玑。说真的,那时候不少人心里犯嘀咕:一个平时只在音乐会上见到的“大艺术家”,能懂流行音乐吗?可后来才明白,这节目要是没刘欢,味道就真不对了。

原版中国好声音刘欢

他不是来“秀存在感”的,是来“托底”的

第一季好声音最绝的地方,是让素人歌手成了主角。可素人唱着流行歌曲,观众听着新鲜,评委却未必能接得住。那英懂华语乐坛的潮流,哈林懂曲风的多元,杨坤擅长“情感共鸣”,但谁来保证这些“好声音”有扎实的根基?刘欢就是来托底的。

原版中国好声音刘欢

你看盲选时,有个叫金志文的歌手,把为爱痴狂唱得撕心裂肺,转椅上的那英和杨坤几乎同时转身。刘欢没动,直到金志文唱完,他才缓缓转过来,开口第一句不是“我要你”,而是问:“你懂乐理吗?”后来才知道,金志文没系统学过音乐,全凭一股野路子子劲儿。刘欢没直接骂他“不专业”,反而说:“你的演唱里有股‘生猛劲儿’,但要把这股劲儿用在刀刃上,得先学会‘收’。”这话不温不火,却戳中了要害——后来的金志文,从为爱痴狂到远走高飞,哪首歌不是既有爆发力又有细节?

还有彝族姑娘吉克隽逸,唱不要怕时带着原生态的腔调,那英想让她“更流行一点”,哈林给她加节奏。刘欢却拦下大家:“这首歌的力量,就在于它的‘土’,它的根。你不能把根拔了去迎合市场。”他带着吉克隽逸保留彝语发音,编曲时加入铃铛、口弦这些民族乐器,最后不要怕成了第一季最“不一样”的记忆。那时候观众才明白:原来流行音乐不是“只有流行一种样貌”,刘欢早就懂了。

原版中国好声音刘欢

他的点评,从不说“我感动了”,只说“好在哪里”

现在的综艺里,导师点评总爱说“我眼泪下来了”“你唱到我心里了”。可刘欢不一样,他极少说这些“虚”的,总能把“为什么好”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

有个叫梁博的学员,选了汪峰的北京北京,唱得沉得像块石头。那英夸他“有范儿”,杨坤说他“有态度”,刘欢却盯着他问:“你唱歌时,是不是每个字都想着‘该落在哪儿’?”梁博点头。刘欢接着说:“你看第二段副歌,‘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那个‘吹’字,你没有拖长,反而轻轻收住,这就是‘克制’的力量。很多人唱这首歌会觉得‘越用力越悲’,但你偏偏反着来,反而更让人心疼。”

后来梁博拿了冠军,很多人说他“佛系”,刘欢却在采访里说:“梁博不是佛,他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太容易被打乱了,他能守住自己的东西,比‘会唱’难得多了。”这话听着像在夸学员,其实也在说这档节目——那时候的好声音,不急着造星,也不急着捧流量,就是想把真正“会唱歌”的人推到前面,刘欢就是那个举着火把的人。

为什么没了刘欢的“原版”,就再也没了“味道”?

这些年中国好声音换了好几茬导师,模式也改了又改,但观众总说“不如第一季”。其实缺的不是那英、不是杨坤,而是刘欢那种“不争的底气”。

他从不抢话,别的导师激动时,他就靠在椅子上听,手里转着一支笔,等别人说完了,他才慢悠悠开口,句句都在点子上。他也没想“收徒”,吉克隽逸夺冠后有人问她“想不想当流行歌手”,刘欢在旁边接了一句:“流行不流行不重要,你要唱自己信的歌。”这话像颗定心丸,让当时只想着“红”的年轻人,突然懂了音乐的“根”在哪儿。

更难得的是,他从来不怕“得罪人”。有学员唱得油滑,他直接说“你这唱歌像在‘演’自己”;有学员炫技,他说“技术是工具,别让工具把你绑住”。现在看那些综艺,导师们忙着“送拥抱”“说鼓励”,可刘欢偏要做那个“泼冷水”的人——因为他知道,真正的热爱,经得起考验;真正的“好声音”,不需要滤镜。

十多年后再回头,2012年的那个夏天好像很遥远,但刘欢坐在转椅上的样子,还清清楚楚:他不说漂亮话,只讲真道理;不追潮流,只守音乐的本心。或许这就是“原版中国好声音”最可贵的地方——它让我们看见,原来真正的“专家”,不是顶着光环站在台上,而是弯下腰,对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说:“你的声音,我听见了。”

说真的,现在的综艺里,还能找到第二个这样的刘欢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