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总有人笃定刘欢的根扎在通化这座小城?

说到刘欢,脑袋里蹦出的多半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好春花里透着暖意的醇厚嗓音,是音乐课堂上那个用弯弯的月亮启蒙了无数孩子的 professor 刘。可翻遍他的公开履历,籍贯一栏清清楚楚写着"天津",出生地更是明明白白——北京。那为什么十年八年里,总有人拍着胸脯说:"刘欢?哎,我们通化走出去的大明星!"这话传得久了,连通化本地人说起时都带着点莫名的骄傲,好像那遥远的星光真落在了这片长白山脚下的小城。

这事儿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2000年左右,刘欢的事业如日中天,全国各地巡演不停。有次到了吉林,一场演出后的饭局上,当地有人随口问起他的老家。刘欢啜了口茶,笑着说:"祖上倒是有过东北的,具体哪说不清了,长辈们提过是长白山那旮旯,冷得很,冬天雪能埋了炕。"这半句话像扔进平静湖面的石头,在吉林尤其是通化人心里荡起了圈圈涟漪。通化人琢磨:"长白山那旮旯,除了我们这儿还有谁?"再查资料,发现通化早年确实有不少山东、河北移民,刘欢的祖辈说不定就是当年"闯关东"的人从山东过去的——这么一联想,"刘欢通化人"的说法就传开了。

其实啊,明星的"籍贯"这事儿,有时候就是个糊涂账。就像小时候村里人说"那谁家的孩子出息了",总愿意把他往自己村头上靠,图个邻里街坊的体面。通化人愿意认刘欢,哪就非得是户籍上的归属,更多是心底那份对"从我们这儿走出去"的认同感。想想看,一座靠着冰雪和葡萄酒过日子的小城,突然有人说"你看,那位唱红了中国的大歌唱家,说不定他爷爷的爷爷就在咱这喝过山葡萄酿的酒",这得多提气?

刘欢通化

后来有记者把这事抛给刘欢本人,他正在家里陪女儿画画,听完忍不住笑:"我奶奶倒是常说起东北,说当年太穷,我爷爷挑着担子从山东逃荒到辽宁,后来才辗转到了天津。要说真算起来,东北是我祖辈的过路地,不是老家。"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点温和的坚持:"不过通化是好地方啊,我唱过亚洲雄风,你们通化的雪景,我在电视里看过,干净得像童话。"你看,就连当事人都不较真,反而愿意顺着这话头夸夸这座城,这大概就是名人效应里最柔软的部分——人们不只是在说一个明星,是在说自己心里的那份念想:原来平凡的地方也能长出不平凡的枝桠。

这些年见过太多明星被贴上各种"标签",籍贯、出身、师承,恨不得把祖宗三代都翻出来晒一晒。可刘欢像是块温润的玉,这些外界强加的光环,他既不热切拥抱,也不刻意反驳,只是该唱歌时唱歌,该教课时教书,安安静静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通化人说"刘欢是我们通化的",他听见了,却从没拿这事儿炒作过,反而在访谈里提过几次东北,说那里的冷让他记忆深刻,说那里的冬天能把人心淬得透亮。

或许,所谓"根"这回事,从来就不止是户口本上的一个地名。它藏在长辈的睡前故事里,藏在飘着乡音的饭桌上,藏在人们愿意把优秀的人归到自己"小天地"的温暖里。通化有份惦记刘欢的心思,刘欢也念着东北的风雪人情,这份双向奔赴的默契,比一纸籍贯证明来得更动人。说到底,一座城和一个名人之间,能有什么"非你不可"的关联呢?不过是我们都愿意相信:平凡的地方,也能长出不平凡的星光;而那星光,也愿意回头看看自己来时的路,哪怕那路,只是传说里的一段雪泥鸿爪。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