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翻开内地乐坛的“老友录”,刘欢和那英的名字一定是排在前排的。一个顶着“音乐教授”的名头,却总在综艺里笑呵呵地被学生叫成“刘老师”;一个以“那姐”的气场称霸歌坛,私下里却会在演唱会上突然掉眼泪,对着镜头喊“欢哥想我了吗”。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人,偏偏成了彼此音乐路上最“懂”对方的人——从1990年合作征服开始,三十年间,他们一起登台、互相打气,甚至在低谷时给对方递过最暖的那杯茶。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对乐坛“活化石”般的友情,到底是炼成的?
初识:一个是“教科书”,一个是“愣头青”,却把歌“唱进了骨子里”
要说刘欢和那英认识,还得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的刘欢,已经是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千万次的问的火爆歌者,被圈内人称为“内地流行音乐的开路人”;那英呢,刚带着山不转水转拿了青歌赛冠军,凭着一把直冲云霄的嗓子在东北小火,到了北京却像个“愣头青”——“我那时候见欢哥,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就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多‘学问’啊!”那英后来在采访里笑。
真正让两人“对上眼”的,是1993年央视春晚的合作。他们合唱的征服,前半部分刘欢用醇厚的中低音铺垫,像在讲一个沉稳的故事;后半部分那英突然拔高嗓音,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像把故事的波澜彻底掀开。“那天彩排,欢哥跟我说‘那英,你别怕高音,跟着我的气走,我给你托着底’,结果我一张口,他真的像座山一样把声音‘顶’起来了。”那英说,那次合唱让她第一次觉得,“原来两个人唱歌,不是比谁嗓门大,是比谁心里有对方”。
当时的乐评人评价:“刘欢是‘学院派’的标杆,那英是‘江湖派’的代表,可他们凑在一起,反而没了壁垒——刘欢给了那英音乐的‘骨架’,那英给了刘欢情感的‘血肉’。”
跌宕:一个“为健康急流勇退”,一个“为情伤封关隐退”,他们成了彼此的“压舱石”
乐坛这条路,从不是一帆风顺。刘欢在最火的时候,突然查出了血管瘤,医生说“再熬夜唱歌,可能下不了台”。他二话不说,减少了所有商演,转头扎进了北大的课堂,一教就是二十多年。“那英总调侃我‘放着明星不当当教书匠’,我知道她是怕我‘过气’。”刘欢在一次访谈里说,“可她不知道,每次她发新歌给我,我课堂上放给学生听,他们跟着唱的样子,比我站在舞台上还高兴。”
那英的“坎儿”,比刘欢更直白。2005年,她的演唱会因为票房问题、身体压力,一度到了“想放弃”的地步。“那天我在后台哭,觉得全世界都不要我了,欢哥突然给我打电话,没劝我,就放了段钢琴曲,说‘你听,这琴键再快,也得一个一个按,急不来的’。”那英回忆,那天挂了电话,她看着舞台上的灯,突然觉得“还有欢哥在呢,我不能倒”。
后来刘欢身体好转,那英发专辑第一个给他听;那英感情受挫,刘欢带着老婆孩子去她家,包饺子陪她过春节。“他们从没说过‘你一定要坚强’这种漂亮话,却在我最狼狈的时候,让我觉得‘被接住了’。”这是那英对这段友情最朴素的评价。
共鸣:一个“通透豁达”,一个“直爽硬核”,却活成了彼此的“镜子”
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他身上有种“不合时宜”的通透——红了三十年,没接过一个保健品广告,总说“音乐人的手,是用来弹琴的,不是用来数钱的”;那英则是个“藏不住事”的直肠子,当年在中国好声音当导师,对选手毫不留情,转头却会为淘汰的选手偷偷抹眼泪。
可就是这样两个人,却成了彼此最懂的人。刘欢欣赏那英的“真”:“在这个圈子里,多少人戴着面具,那英敢把自己的‘软肋’露出来,这份坦荡,比金子还贵。”那英佩服刘欢的“定”:“欢哥看透了名利,却从没放下对音乐的较真,现在还有谁能为一首歌琢磨半年?”
去年刘欢生日,那英在微博晒出一张老照片,照片里两人年轻时的笑脸,配上文字:“欢哥,你说咱俩到这个岁数了,还跟刚认识时一样,你捧着我,我粘着你,是不是特没出息?”刘欢回复:“没出息?那咱俩就‘没出息’到底。”
结语:在这个“速食时代”,他们的友情为什么依然“打铁”?
如今的娱乐圈,新歌天天有,热搜时时换,可像刘欢和那英这样,“三十年风雨同舟,却从未炒过CP”的友情,真的不多了。他们不需要用综艺“证明感情”,不需要靠热搜“维持热度”,只要对方开口,二话不说就顶上——刘欢会说“那英的演唱会,场场我都去捧场”;那英会喊“刘欢要是有新歌,我第一个帮他和音”。
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友情吧:不刻意,不炫耀,却在岁月里长成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就像那英在歌里唱的“征服”,他们征服的不是乐坛,而是时光里那些“不容易”,然后笑着对彼此说:“你看,我们还在。”
突然想起刘欢说过一句话:“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友情也是。”那么,刘欢和那英的友情,或许就是这乐坛里,最“耐听”的那首老歌——不管多久听,都有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