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如果没有谷建芬,刘欢和那英的嗓音还能照亮华语乐坛吗?

1987年的北京,录音棚里的空调坏了,七月的热浪裹着混响器的嗡嗡声,飘到谷建芬额角沁出的汗珠上。她手里攥着刚写好的少年壮志不言愁谱子,眉头拧成个结——原定的歌手试唱了几遍,总觉得少了点“警察味儿”,像裹着糖衣的药,剥不开里头的刚毅。

刘欢那英出道谷建芬

“再等等。”谷建芬对工作人员说,目光却飘向了角落里一个抱着吉他、闷头弹伴奏的年轻人。那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刘欢,白天给学生们上西方音乐史,晚上跑来录音棚帮朋友弹琴赚外快,嗓门大,却总藏着股子书卷气。

“小刘,你来试试。”谷建芬突然开口。

刘欢那英出道谷建芬

刘欢愣住了:“我?谷老师,我这嗓子,适合唱歌剧或者艺术歌曲,流行曲……”

“谁说流行曲就不能有骨头?”谷建芬把谱子拍在他面前,“歌词说‘金色盾牌,热 blood 铸就’,你得把这‘blood’里的温度唱出来,别端着。”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刘欢那版少年壮志不言愁,从“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的第一声起,就带着一股子扑面而来的烟火气——不是刻意的悲壮,是一个人站在路口,咬着牙把前路走成信念的劲头。而站在录音棚玻璃窗后的谷建芬,嘴角悄悄扬了起来:“这嗓子,有魂。”

一、伯乐的眼睛:在“不标准”里听见了“独特”

谷建芬的眼睛,毒得很。

1988年,她为电视剧雪城写主题曲山不转水转,需要一位“带点东北劲儿,又不能太冲”的女声。有人推荐了18岁的那英,那时候她在沈阳歌舞厅唱歌,穿喇叭裤,留爆炸头,嗓子里像揣了团火,唱到高音能把话筒喷出火星子,可“标准”的声乐老师总说她“咬字太死,气息太散”。

“那英?是不是那个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嗓子特别亮的小姑娘?”谷建芬让人把那英的录音带寄来。 cassette 带子滋啦作响,那英的声音从电流声里钻出来:“山不转那水转啊,水不转那云转……”没听完,谷建芬就摆手:“停,就这味儿!让她来北京。”

那英第一次见到谷建芬,紧张得手心冒汗,以为会被骂“不专业”,没想到谷建芬递给她一杯冰水:“小那,你嗓子里的‘野劲儿’,别丢了。那些教你要‘这样呼吸’‘那样咬字’的老师,是怕你不规范,但我要的是——你本来是什么样子。”

她对那英说,山不转水转里那句“水不转那云转”的转音,别刻意“滑”上去,就像你在家洗衣服,随口哼调子那样,自然带点小俏皮。后来的那英,在谷建芬的“纵容”下,把东北姑娘的爽利和委屈都揉进了歌声里——直到今天我们听征服,还能听出当年那个在歌舞厅里“野”着长大的女孩,咬字里的棱角。

二、“师傅”和“学生”:比技巧更重要的是“怎么成为一个歌者”

刘欢曾说,谷建芬教他最多的一件事是:“别把歌唱成一个‘声音展品’,它得有故事。”

1990年,刘欢唱弯弯的月亮,录了三天都不满意。谷建芬坐在控制台里,突然问他:“你小时候在天津,夏天晚上坐在胡同口,看月亮是什么感觉?”刘欢愣了一下,想起小时候奶奶摇着蒲扇,他趴在膝头上数星星,月亮像一块被咬了一口的饼,挂在老槐树梢。

“对,就是那种‘想’,不是‘看’。”谷建芬说,“你唱‘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不是在描述月亮,是在想那个月亮底下的——你心里的人。”

刘欢再开口时,眼眶有点红。那版弯弯的月亮,没有炫技的高音,却把每个字都嚼碎了融进情愫里,后来无数人说:“一听这歌,就想起小时候。”

而对那英,谷建芬教她的是“克制”。1995年,那英唱征服,副歌“就这样被你征服”原设计是一记高亢的呐喊,谷建芬却让她改成“先吸一口气,像被人打了一拳,疼得说不出话,然后从嗓子里挤出来那句‘征服’”。

那英 initially 不理解:“不使劲,怎么表达被征服的感觉?”谷建芬拉着她的手,按在自己胸口:“你听,心被撞了一下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喊,是闷一下。真正的征服,是连喊都喊不出来的疼。”后来那英在录音棚里试唱,唱到这句时突然哭了——那是她第一次尝到,原来“留白”比嘶吼更有力量。

三、她们和他:被“点燃”的,不止是嗓子

很多人说,谷建芬是华语乐坛的“点灯人”。其实更准确的是,她点的从来不是“技巧的灯”,而是“人的灯”。

她给刘欢“松绑”,让他从美声的“学院派”里走出来,把大学课堂里的思辨、读红楼梦的感伤,都变成歌声里的厚度——所以刘欢能唱好汉歌的豪迈,也能唱从头再来的苍凉,因为他的歌里,始终有一个“活生生的人”。

她给那英“撑腰”,让她把东北姑娘的“野”变成独一无二的“锐气”——所以那英能唱白天不懂夜的黑的倔强,也能唱默的隐忍,因为她的歌里,始终没有丢掉那个穿喇叭裤的、敢爱敢恨的小姑娘。

而那些被她“点过”的歌手,后来都成了别人的“光”。刘欢在歌手舞台上帮年轻歌手改编歌曲,总提起谷建芬说的“别让技巧挡住了心里的话”;那英做中国好声音导师,遇到有天赋但没自信的选手,会说:“我当年也觉得嗓子‘不标准’,直到我遇到我的老师,她告诉我——你的声音,就是你最厉害的武器。”

写在最后:比“红”更贵的,是“被看见”

现在的娱乐圈,总在讨论“流量”“人设”“爆款”,可我们好像忘了,真正能留在人们心里的歌,从来不是因为“唱得完美”,而是因为“唱得真实”。

就像谷建芬说的:“我写歌、教人,不是为了培养‘明星’,是想让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刘欢的‘厚重’,那英的‘倔强’,不是‘教’出来的,是她们本来就在那里,我刚好,找到了开关。”

下次再听到少年壮志不言愁的第一声,再听到征服那句“就这样被你征服”,别忘了——在几十年前的某个录音棚里,有位作曲家,用她的耳朵和耐心,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这些声音的大门。

如果没有她,刘欢的嗓子会不会被锁在大学的课堂上?那英的野劲儿会不会被歌舞厅的灯光磨平?我们会不会少了许多,可以在深夜里单曲循环、让心里发疼的歌?

谁知道呢。

但我们知道的是,有些声音,一旦被照亮,就再也不会熄灭。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