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娱乐圈里真正能称得上“定海神针”的人物,刘欢绝对算一个。从80年代唱弯弯的月亮火遍大江南北,到后来坐在好声音导师席上三言两语点透学员,三十多年来他似乎一直游离在娱乐圈的中心,却又在每个关键节点留下让人反复琢磨的话。
最近刷到个采访,有个选秀歌手问刘欢:“老师,现在新人出道的路子那么多,是不是得先学会‘营销’才能被看见?”刘欢没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你知道你唱的这首歌,十年后还有人听吗?”一句话把问得愣住了。这话听着有点“狠”,但细想却透着股过来人的通透——在这个流量像潮水一样涌来又退去的地方,真正能扎住脚的,从来不是眼花缭乱的套路,而是手里攥得实打实的作品。
这让我想起他当年在好声音上给学员张赫宣的点评。那场张赫唱欢颜,高音部分劈得全场起鸡皮疙瘩,结束后导师们都站起来鼓掌,结果刘欢却说:“技巧是好的,但这首歌的‘真’不够。你现在是把情绪‘喊’出来了,而不是把故事‘讲’出来了。”当时好多网友骂他太严苛,说“高音都唱成这样还不满意?”可后来再看张赫宣的采访,他说刘欢那句话像当头棒喝:“后来我练歌时,不再想着怎么把音唱得更高,而是想这首歌里的人到底经历了什么,该怎么让听的人‘看见’他的故事。”你看,有些话听着刺耳,却比一万句“你真棒”都有用,因为它不是让你飘在云里,而是把你拽回地上,让你看清自己站哪儿。
还有一次在某个音乐颁奖礼后台,有年轻记者问他:“您觉得现在音乐市场太浮躁,新人该怎么做?”刘欢当时手里拿着乐谱,头也没抬地说:“浮躁不是年轻人的错,是社会急脾气。但音乐这东西,得熬。就像炖一锅汤,火小了不烂,火大了糊,得守着火慢慢来。”他不是不知道大家想“快速成名”,只是更清楚“欲速则不达”——当年他录弯弯的月亮,为了一个尾音的处理,在棚里磨了整整一下午,连录音师都说“刘老师,这音差不多了吧”,他却说“差一点点,那一点点才是这首歌的魂”。后来这首歌红了三十年,每次听都觉得那个“一点点”像藏着晚风里的月光,温柔却有力量。
有人说刘欢“不合群”,在这个人人都忙着抢热度、立人设的时代,他好像总在“逆行”。别的导师在综艺里忙着跟观众互动拉票,他却能为了一个学员的编曲,跟导演组据理力争半小时;别的歌手出新歌恨不得一天发十八个通稿,他却能沉下心三年磨一张专辑,连封面都选得极简。有人问他“您不担心被遗忘吗?”他笑了笑,那句“能被记住的,从来不是喊得最响的,而是走得最远的”后来成了很多人的签名。
其实刘欢的那些话,哪有什么高深的道理?无非是“好好唱歌”“踏实做人”这些最朴素的道理。但在这个追求“短平快”的娱乐圈,这些朴素的话反而成了稀罕物。就像他常说的:“流量是一时的,作品是一辈子的。你可以不知道我刘欢是谁,但你总得知道几首能传下去的歌吧?”这话说得直白,却道破了娱乐圈的真相——浮光掠影再热闹,也抵不过一首歌、一句话能在人心里待得久。
所以啊,当又有新人抱怨“怀才不遇”,当又有营销号炒作“一夜爆红”的时候,不妨想想刘欢说的这些话。这个圈子里从来不缺聪明人,但缺愿意“笨一点”的人——笨到把一句歌词反复打磨,笨到为一首歌熬上三年五载,笨到相信“慢慢来,比较快”。毕竟,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从来不是那些讨巧的话,而是那些能让你静下心来,好好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