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评级画”是给歌手贴标签,还是让音乐长出翅膀?那些年被他的“标准”惊艳的舞台,后来怎样了?

在音乐综艺扎堆的年代,总有几个名字是“专业”的代名词——刘欢算一个。这位头发花白却永远眼神清亮的音乐教授,坐在导师席上时,手里仿佛握着一支无形的“画笔”,总能在选手开口的几分钟里,勾勒出他们音乐的骨架与灵魂。有人管这叫“评级”,有人说这是“挑剔”,但无数观众盯着屏幕等他开口,其实是想看:这位“音乐裁缝”,能不能用最锋利的剪刀,裁开包裹在音乐外的浮华,露出真正有质感的料子?

他的“评级画”,画的是音乐的“筋骨”而非“皮囊”

第一次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看刘欢评级,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民谣歌手。当时他抱着吉他,唱得平静却带着撕裂感,导师席那英都忍不住掉泪,转身请求几乎快按疯了。刘欢却没急着转,等歌声落下,他才慢慢开口:“你这嗓子像块生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才能成器。”后来才知道,那歌手确实没拿到冠军,但在刘欢的建议下,他磨了半年音色,把民谣里的粗粝变成了棱角,现在成了独立音乐圈里的“淬火匠”。

刘欢评级画

这就是刘欢的“评级逻辑”:他不看选手的表情多动人,也不追高音多炸裂,他听的是音色里的“辨识度”——是像邓丽君那样“细水长流”的独特,还是像罗大佑那样“刀锋出鞘”的锋芒;他听的是情感里的“真诚度”——是挤出来的悲情,还是从骨子里渗出来的故事。有次选秀节目里,位选手用技巧堆砌出一首高歌,导师们纷纷鼓掌,刘欢却摆摆手:“技巧是锦缎,可里面没穿着裳啊。”这话说完,观众愣了三秒,随即满堂喝彩——谁能比他更懂,真正的音乐,从来不是“炫技”,而是“走心”。

那些“被刘欢画过”的歌手,后来怎样了?

说到刘欢的“评级画”,绕不开一个名字:吉克隽逸。2012年好声音盲选,她唱一首I Feel You,彝族腔调带着野性,转椅几乎同时转了。刘欢站起来鼓掌,说:“你的声音里长着山、长着水,长着我们小时候的故事。”后来夺冠、发专辑、演电影,吉克隽逸没忘刘欢的话:“他说我的声音里有‘根’,所以每次唱歌我都会想起家乡的大凉山,那是我音乐的源头。”

但也有选手没“画”对。有位美声歌手,技巧无可挑剔,唱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震得耳机发抖,刘欢却没转身。等他下台后,刘欢在采访里说:“他唱得太‘标准’了,像镜子里的太阳,有光,但没温度。”后来这位歌手转教声乐,再也没站过选秀舞台——他终于明白,刘欢的“评级画”,不是画“完美”,而是画“鲜活”。

最让人唏嘘的是一位素人选手,唱原创老房子,歌词里全是童年、灶台、藤椅,没半句技巧。刘欢听完直接落泪,当即转身:“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有泥土味,有烟火气。”可惜后来节目结束,他回归了普通生活,有人问他后悔吗,他笑:“刘欢老师说,音乐不是非得站上舞台,能让人心里一热,就值了。”你看,刘欢的“评级画”,从不是为了“选星”,而是为了让每个有故事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在流量为王的今天,刘欢的“评级画”为什么还能戳中人心?

这些年,选秀节目越来越“卷”,选手的标签比歌还多:“唱跳天花板”“国民弟弟”“泪失禁体质”。可观众好像越来越累——看的不是比赛,是包装;等的不是好歌,是话题。这时候再看刘欢的“评级画”,反而显得“不合时宜”。

他不会因为选手的背景故事就“盲目给分”,也不会为了节目效果说“欠我一个转身”;他听歌手唱得顺,会记下歌词里的细节,下次见面能背出某一段;他觉得选手有问题,会直接点破:“你这歌的高音是‘喊’出来的,不是‘唱’出来的,得把气沉下去,让声音‘站’起来。”有次年轻选手不服气,怼他“过时了”,刘欢也不生气,只是说:“你先唱十年歌,再回来跟我谈‘过时’。”

这大概就是“专业”的力量吧。在所有人都在讨论“流量”“数据”“话题”的时候,他像个守着旧唱片铺的老先生,固执地翻着一本叫“音乐”的书,指着某一行说:“你看,这里藏着最动人的东西。”

说到底,刘欢的“评级画”哪是什么“标准答案”?他画的是音乐的“心”——是让每个歌手知道,歌不是唱给别人听的,是唱给自己的;是让观众明白,好音乐从来不是“完美”的,而是“真实”的;是这个浮躁时代里,给每个热爱音乐的人,照进一束“认真”的光。

所以下次再看他坐在导师席上,别急着说他“严格”或“挑剔”,等等——他那支无形的“画笔”,可能正在给一首歌,添上最重要的翅膀。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