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试音视频为啥让人循环三遍?那些“没修饰”的气口里藏着多少真功夫?

最近刷到个视频,手指划着划着就停了——屏幕里的男人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抱着木吉他,对着麦克风哼着没词的调子。没舞台,没追光,甚至没正经调音台,就一个手机支架架着手机,像极了普通人业余时随手录的demo。可那声音一出来,我后脖颈突然一麻,像被谁轻轻掐了一下,盯着视频看了三遍,连手机亮了都没发现。

是刘欢。那个我们从小听到大的“华语乐坛定海神针”,那个唱好汉歌能吼碎屋顶、唱弯弯的月亮能揉碎月光的刘欢,此刻正“不务正业”地“磨叽”着:一句简单的“啊~”,他能拉得老长,尾音里带着点气声,像风穿过老胡同的瓦片,又像酒杯轻轻碰在桌沿,不尖锐,不刻意,可每个音节都像长了小钩子,勾着人往下听。

评论区有人问:“这哪是试音?这是把嗓子拆开给你看零件吧?”可仔细想想,试音不就该是这样吗?不需要花腔,不需要炫技,只是把嗓子里的“货”倒出来,让你听清楚:这声音里有多少是真东西,多少是“演”出来的。

刘欢试音视频

你有没有发现,刘欢的“试音”从来不是“炫技秀”?

记得早年看我是歌手后台花絮,别的歌手试音要么飙高音,要么转真假声,生怕别人听不见自己的“本事”。刘欢倒好,抱着谱子,就对着麦克风唱一句简单的“啊——”,唱完后还皱着眉跟音响老师说:“这气口有点急,我刚才那句是不是太赶了?能不能让我再缓一下?”

有人说:“试音不就是把声音调好吗?哪有这么多讲究?”可偏是刘欢,把“试音”当成了“跟音乐对话”。这次刷到的视频里,他哼的是一段没填词的旋律,像极了作曲家刚冒出来的灵感碎片。他唱到第二遍时,突然停下来,对着镜头笑了一下:“这里是不是该加个气口?不然听着太‘满’了。”

那笑容里没有“我是个大师”的傲气,只有“我想把这首歌唱好”的认真。就像小时候跟着老师学乐器,老师总说:“音乐是‘留白’的艺术,气口留得好,比唱高音更重要。”刘欢的试音视频里,全是这种“不炫技的炫技”——你听不到他用尽全力飙高音,却能听到每一个换气时的“小喘息”,像人在深夜里独白,带着点疲惫,却藏着最真实的情绪。

为啥现在我们越来越少见“刘欢式试音”了?

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现在的歌手试音都用AI调音了,一句‘啊’能修三小时,连呼吸声都能去掉,还有必要试音吗?”下面有评论反驳:“可修出来的声音,怎么听都像‘塑料娃娃’,没有‘人味’啊。”

说得对。刘欢的试音视频里,最珍贵的就是“人味”——你能听到他嗓子里的轻微摩擦声,像砂纸磨过木头,带着岁月的痕迹;你能听到他唱到高音时,嗓子微微收紧的颤抖,像老树在风里摇晃,却不会断;你能听到他唱到低音时,气息下沉的“噗”声,像有人在你耳边轻轻叹气,温暖又踏实。

这些“瑕疵”,恰是音乐的“灵魂”。就像我们小时候听磁带,总喜欢翻来覆去听歌手的换气声,觉得那是“离生活最近的声音”。可现在,太多歌手沉迷于“完美修音”,把声音修得像瓷娃娃,没一丝瑕疵,也听不到一丝温度。刘欢的试音视频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技术有多牛”,而是“人对音乐的敬畏心”——他愿意把自己最真实的样子拿出来,哪怕不完美,哪怕有点“糙”,却比任何修出来的声音都动人。

最后想问你:你有多久没听过“会呼吸”的音乐了?

写这篇文章时,我又把刘欢的试音视频翻出来听了一遍。听到中间他突然停住,说:“这句是不是太虚了?我再试试,加点劲儿。”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学唱歌,老师站在我面前,拿着谱子敲桌子:“气口!这里要换气!你这是要憋死自己吗?”

原来真正的好音乐,从来不需要“装”。刘欢的声音里,有他吃过的饭,走过的路,爱过的人,甚至有他的皱纹和白发。这些“杂质”,恰是音乐最珍贵的“养分”。

现在的娱乐圈太需要“刘欢式试音”了——不需要华丽的包装,不需要刻意的炫技,只需要一个麦克风,一颗想唱歌的心,把最真的声音留下来。

你有多久没听过这样的音乐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