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听完赵雷自弹自唱,那句“这嗓子是老天爷赏饭吃”背后,藏着多少音乐人求不来的真?

2019年夏天,草莓音乐节的后台,赵雷抱着那把用了十几年的木吉他,指尖刚按完成都的最后一个和弦,指甲缝里还卡着没蹭掉的灰尘。有人喊他去见“刘欢老师”,他挠了挠蓬松的头发,T恤领口有点歪,像村里刚进城串亲戚的大男孩——直到看见刘欢起身走过来,手里拿着瓶没开封的矿泉水。

“刘老师好。”赵雷的声音比舞台上低八度,带着点北方口音的憨。

刘欢笑着拍他肩膀,手指在他吉他的音孔上轻叩了两下:“刚才在台下听你唱理想,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那几句,我鸡皮疙瘩起来了。”他顿了顿,眼神里是藏不住的惊讶,“你现在是圈内最‘拒绝包装’的歌手了吧?多少年没见过这么敢把‘不完美’搬上舞台的嗓子了。”

刘欢评价赵雷自弹自唱

赵雷的“不完美”,为什么能让刘欢沉默?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在央视中国好声音当导师时,第一次看赵雷的表演,其实皱过眉。那是在后台的监视屏里,赵雷抱着吉他坐在小板凳上,唱南方姑娘,音域窄得像胡同口的老槐树,偶尔还走半个调,气息却像拧开的水龙头,停都停不下来——全是生活的毛边,没有录音棚里“打磨”过的光滑。

“我当时跟那英老师说,‘这嗓子,要是放在十年前的选秀里,估计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刘欢后来在访谈里提过这事,话锋一转,“但淘汰他的评委,可能一辈子都写不出成都那样的歌。”

你说奇怪不奇怪?赵雷的嗓子,按学院派标准“卡”得死死的: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连咬字都带着点含糊不清。可就是这样的嗓子,把成都的玉林路、北京的胡同口、南方的细雨,都唱进了人心里。就像老北京炸酱面,看着其貌不扬,酱得香、面得筋,吃一口就知道是“家常味儿”的密码——赵雷的“不完美”,恰恰是最大的完美。

刘欢那声叹息,说透了音乐的本质

去年赵雷发新歌我记得,编曲简单到只有吉他和口琴,刘欢在朋友圈转发,配了段长文字,最后一句让我记到现在:“现在的音乐人太懂‘市场’了,知道哪个和弦能哭,哪个旋律能抖,可赵雷的歌里,没有‘设计’的痕迹,就像他在胡同口看的云,是什么样就唱什么样,这才是音乐该有的‘真’。”

说真的,我见过太多歌手在后台反复练表情,练转音,生怕一个音没“润”到位被观众挑剔。赵雷偏不——他上台前可能还在啃煎饼果子,唱到兴起时,会闭上眼睛轻轻晃身子,脚尖在地上打拍子,像小时候听收音机里的歌那样,纯粹得像个孩子。有次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尝试更复杂的编曲”,他挠着头说:“我怕把歌里的‘烟火气’弄没了,那是爹妈给的,可不能弄丢。”

刘欢懂这种“舍不得”。作为国内顶尖的音乐教育家,他带过多少把技巧练得炉火纯青的学生?可学生问他“怎么才能写出红遍大街的歌”时,他总会提起赵雷:“你去胡同口跟下棋大爷聊会儿天,去菜市场听听摊主吆喝,那里面,比任何作曲教材都有‘歌’。”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在赵雷的歌里听到了什么?

前几天刷到个视频,地下通道里的流浪汉用破音响放成都,唱到“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时,旁边卖烤红薯的大娘跟着哼了起来,眼角有光。底下有人评论:“赵雷的歌,不是‘明星的歌’,是‘老百姓的歌’。”

刘欢评价赵雷时,说过一句特别朴素的话:“音乐这东西,最高的技巧,就是让人听进心里去。”赵雷的自弹自唱,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让每个在生活里打拼的人,都能在他歌里找到自己的影子——那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声音,是青春与岁月和解的声音,是“我没被世界改变,也没改变世界”的,最真实的活着的声音。

所以啊,下次再听赵雷唱歌时,别急着评价他“唱功好不好”。你问他为什么能把歌唱到人心里去?或许他自己都答不上来——就像他说的:“我没想那么多,就是想把那天看到的风,遇到的人,唱出来罢了。”

这不就是音乐最该有的样子吗?没有套路,只有真心。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