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菊”,为何成了乐坛最“硬核”的隐士符号?

提起刘欢,你脑子里会跳出什么词?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千万次的问里缠绵悱恻的深情,还是导师席上“别只顾着炫技,得讲故事”的犀利?但最近,有些老乐迷突然聊起一个词——“刘欢菊”。这仨字放一起,乍看有点跳戏,细品却又透着股说不通的合理。

刘欢菊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歌王”,怎么会和“菊”这种自带“低调”“隐逸”标签的植物扯上关系?

先说个事。有回刘欢接受采访,被问起“现在年轻人总说‘躺平’,你怎么看?”他没直接反驳,也没说教,反而慢悠悠喝了口茶,笑着说:“菊花不躺啊,一到秋天,该开照样开,还能顶着霜呢。”这话后来被乐迷截图传开,配文“刘欢菊的人生哲学”——原来在他们心里,刘欢就是那株“遇冷不凋,遇压更盛”的菊。

刘欢菊

可不是吗?想想他这些年的路。1987年,凭借少年壮志不言愁一战成名,那会儿多少人劝他“趁热多上综艺、多拍广告”,他却一头扎进中央音乐学院的课堂,啃了三年西方音乐理论。后来好汉歌火遍大江南北,找他唱影视剧主题曲的导演能从北京排到横店,他却偏要去给北京故事配乐,为一首从头再来熬了半个月嗓子差点废掉。最“离谱”的是中国好声音那几年,他身为主席导师,别的导师都在跟选手套近乎,他倒好,直接给年轻歌手泼冷水:“你这技巧是不错,但没灵魂,回去再磨三年吧。”

有年轻选手不服气,背地里吐槽“刘老师太较真”。可你翻翻他带的那些学生,从吉克隽逸到张碧晨,哪个不是被他“逼”着把每句歌词里的故事嚼碎了、揉透了?张碧后来公开说过:“刘老师总说,歌不是唱给别人听的,是唱给自己的心听的。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这不就是菊的性子吗?不争不抢,但对“开得够不够透、香得够不够久”,有自己的坚持。

刘欢菊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叫“有原则”吗?跟“菊”有啥关系?但你仔细想想,娱乐圈这个“名利场”里,多少人是“牡丹型”的——恨不得一夜开遍天下,谁都看得见;多少人是“玫瑰型”的——带刺,得小心翼翼捧着;像刘欢这样,明明可以靠颜值和才华吃一辈子流量饭,却偏要把自己埋在“学问”和“作品”的土里,不声不响地“扎深根”,等到了时候,自然能开出一股让人后劲十足的香,这种“菊”般的活法,在娱乐圈里,算不算一种另类的“狠”?

更绝的是他的“低调”。这些年,你见过多少明星今天上热搜,明天被曝瓜?刘欢呢?除了发新歌、做音乐,他几乎“消失”在公众视野里。有回他去菜市场买菜,被认出来,粉丝激动得要合影,他摆摆手:“我就是买菜的老刘,合照就不拍了,回头让经纪人多给你签两张专辑。”后来专辑签好寄过去,附纸条:“谢谢你喜欢歌,比合影重要。”这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做派,可不就像秋日里开得正盛的菊,美是美,但不屑张扬,把所有劲儿都用在“开好自己”这事儿上了。

其实,“刘欢菊”这个词,与其说是个标签,不如说是一种乐迷对他的“心疼式解读”。你看他这几年,身体发福,头发也白了不少,有次直播聊到音乐,他自嘲:“现在唱歌得算着气了,年轻时一口气能唱八句,现在四句就得喘口气。”可只要一开口,那股子穿透力还在,还是能让你起一身鸡皮疙瘩。这不就是老话说的“菊残犹有傲霜枝”吗?就算被时光“压”得弯了腰,那份对音乐的敬畏和热爱,照样能顶得直溜溜的。

所以下次再有人说“刘欢菊”,你别觉得奇怪。这仨字里,藏着一个老音乐人的“轴”,一个舞台下的“真”,还有无数乐迷对他“不追风、只追光”的敬重。毕竟,在这个一切都追求“快”和“热”的时代,能像菊一样,活得慢一点、静一点、深一点的人,不才是最稀缺的“宝藏”吗?

说真的,你有多久没认真听过一首“要用心听”的歌了?刘欢的“菊”,或许能给你点答案。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