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博,刘欢蓉演技封神的话题已经挂在热搜榜第三,点进去全是她新剧烟火人间里农村妇女“李桂芬”的片段——粗糙的手、晒得黢黑的皮肤、对着镜头哭到颤抖的肩胛骨。有人说“这哪里是流量明星,分明就是从村里走出来的真演员”,可翻翻她的履历,10年前她还在北京后海的酒吧里抱着吉他唱民谣,是谁把她推到了今天的位置?
10年前的后海,藏着多少人的“音乐梦”?
2013年的北京后海,每到晚上九点,水边的酒吧就亮起暧昧的灯光。23岁的刘欢蓉挤在“老枪酒吧”的角落,抱着那把掉了漆的木吉他,唱着南山南或董小姐。那时的她,还没人喊“蓉姐”,只是同行眼里“唱得不错的湖南妹子”。
“她唱歌时眼睛里有光,不是那种刻意讨好观众的光,是真的很享受。”如今在独立音乐圈小有名气的吉他手阿 remembers蓉,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听她唱歌的场景,“有次唱斑马斑马,唱到‘斑马,斑马,你不要睡着啦’,全场突然就静了,后半夜的酒吧里,只有她吉他扫弦的声音和风声。”
但“音乐梦”兜兜转转总带着现实的味道。两年驻唱,她赚的钱刚够付地下室房租,最惨的时候连续一周啃面包。有次发烧到39度,还站在台上唱,唱到一半声音劈了,哭着说“对不起,我明天再来”。台下有客人递了杯热牛奶,说“姑娘,你唱得真好,别放弃”。
从“音乐人”转“演员”,她到底图什么?
2015年,刘欢蓉的人生出现转折。当时有个导演去酒吧选角,需要会弹吉他的新人,误打误撞看到了她。导演后来回忆:“她站在那儿,既有文静女生的书卷气,又有经历过生活的坚韧,特别符合我当时心里那个‘年轻乡村教师’的形象。”
于是,她接了人生第一部戏——小成本文艺片山间铃响马帮来。没有台词的专业培训,她就跟着剧组在云南山区呆了三个月,和当地农民一起种菜、喂猪,每天揣着剧本研究,“不懂就问场务大哥,‘农民捡麦穗会怎么弯腰?’‘哭的时候是先抽鼻子还是先掉眼泪?’”
电影上映后没多少水花,但有个影评人写:“刘欢蓉的眼睛里有故事,不是科班生的‘表演痕迹’,是真正从生活里长出来的真实。”这句话,她后来在一次采访里提到,笑着说:“其实我那时根本不懂什么是‘表演痕迹’,就是怕演不像,只能拼命去‘成为’那个角色。”
可从音乐到演员,跨界的质疑声没断过。“她不是科班出身,能演好什么?”“唱歌的来演戏,不是来糟蹋艺术的?”面对这些,她没解释,只是默默接角色。都市剧里演单亲妈妈,为了角色减了15斤,把头发染成枯黄色;悬疑片里演心理医生,泡在心理咨询室看书三个月,把变态心理学翻得起了毛边。
烟火人间爆红:为什么是她“封神”?
直到烟火人间播出,刘欢蓉才算真正“破圈”。她演的李桂芬,是个农村寡妇,独自拉扯着患病的儿子,靠缝补衣服赚钱。有一场戏,儿子病情恶化需要手术费,她跑遍全村借钱,最后一个镜头是她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坐下,掏出口袋里的手绢,一边擦眼泪一边小声念叨“儿啊,你别怪娘,娘尽力了”。
播出那晚,豆瓣上有个短评炸了:“我看到她把手攥皱了,指甲嵌进了肉里,那一刻我好像真的站在那个村口,能闻到槐树的味道,能感受到她心里的疼。”后来有记者探班,问她怎么演哭戏那么真实,她说:“我没在演,我想起我妈妈,小时候家里穷,她为了给我买新衣服,在工厂加班到凌晨,回来时眼睛也是红红的。”
其实早在她刚开始演戏时,合作过的导演就说过:“刘欢蓉不是天赋型的演员,她是‘熬’出来的。她能把自己‘熬’进角色里,观众自然就能从她眼里看到东西。”
10年,她活成了娱乐圈的“一股清流”
如今的刘欢蓉,32岁,手里攥着金鹰奖“最佳女演员”的提名,社交媒体上有千万粉丝,可她还是住在郊区的旧房子里,偶尔会去后海的酒吧唱唱歌,只是弹的吉他换成了更好的。
有人问她:“红了之后,有没有想过接大IP、演女主角,赚更多钱?”她笑着说:“想过啊,但更想演‘好角色’。我运气不错,遇到了愿意等我把‘李桂芬’磨出来的导演,遇到了肯信我是‘真演员’的观众。剩下的路,就踏踏实实走下去吧。”
从酒吧驻唱到爆款剧女王,刘欢蓉用了10年。在这个“一夜爆红”“流量至上”的娱乐圈,她像一棵慢慢长的大树,根扎在土里,枝叶却慢慢伸向了天空。或许有人会问:“她为什么那么‘轴’,非要在演技上较劲?”但看到她在台上唱歌时眼里的光,看到她在片场对着镜子琢磨台词的样子,好像又明白了——真正的热爱,从来都不是为了“红”,而是为了“不负自己”。
那么下一个十年,刘欢蓉还会带给我们多少“藏起来的实力”?或许我们不用猜,等着看就好。毕竟,能“熬”过十年的人,从来不会让人失望。